西行漫记·鸣沙山
哦,天哪!
古语说,“在家千般好,出外一时难”,那是讲过去生活条件不好,人离开家更是诸般不便。可是现在条件好了,外出也没什么不方便的,在外时间倒是过得更快,做梦一样就十几天。回来以后,想想外出的经历,却已经断续、模糊了。看看记下来的文字,那些场景又一点一点复活了,这是文字的恩赐。
突然发现还有一个地方是此行之前最期待的,却在文字中匆匆带过了,不能不补上,那就是鸣沙山和月牙泉。想象中,这两个地方都应该在很荒凉的地方,而实际上它们离敦煌市区不过十分钟车程,而且景点人山人海,即便堆沙成山,也不再有任何荒漠清泉的联想了。
一路上听到的都是何以沙会鸣唱、清泉何来的解释,让我非常失望。一处风景,如果都能用科学加以解释,就少了许多天然的神秘感,仿佛是人工造出来的。倒是导游海贝说的一句话让我又恢复了一些兴趣,“鸣沙山不属于我们走过的柴达木沙漠,而是腾格里沙漠的余脉”——哦,腾格里,长生天!这句话一下让我的思路跑到内蒙古去了,甚至把《狼图腾》中的一些事情也揉合进来,这样鸣沙山就在一个广阔的背景里,而不是孤零零的一个风景点了。可惜我没有登上鸣沙山的最高峰,不能向南眺望,不能确定它究竟在茫茫天地间的形象。
鸣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像山一样堆叠的沙。进入景区,就有直升机、滑翔机等项目,可以俯视更辽阔的范围。不过我们都没选,而是选择了骑骆驼。
骆驼五峰连成一组,由一个人牵着,从山脚走到半山坡,然后回折,走向月牙泉。我和儿子分在一组。刚刚骑上去,小子明显有点紧张,牢牢抓着座鞍前的扶手,身子也低低地伏着,毕竟这是一种未亲近过的动物;可是走不远,胆子就大起来,两手松开,身体也开始摆出各种姿势给人拍照。骆驼真是一种温驯的动物,让人牵着在毫无实质性任务的沙漠里行走,居然也不反抗,光照很强,气温很高,空气干燥,骆驼伸着长而曲的脖颈在沙漠里一步一步前行,让人心生不忍。我用手轻轻抚摸鞍前的驼峰,没想到看似粗糙的家伙居然十分敏感,轻轻抖动驼峰,甚至在停下拍照时还回过头来看我一眼。
走到一半路程时,我家小子的骆驼鼻签松脱,牵驼人只牵走了前三头骆驼,把我们爷儿俩扔在那里了,喊他也听不见。我和儿子试图驱动骆驼追赶驼队,那个失去控制的家伙竟然理都不理,四蹄牢牢钉在沙子里,一步也不肯往前走。幸好后面的驼队赶上来,牵驼人才打电话叫住我们的牵驼人。小伙子试图把骆驼的鼻签装上,可是骆驼不买他的账,把头高高昂起,还大声的喘息、鸣叫,喷出一团团白沫,想来被人穿上鼻签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儿。唉,再温驯的动物也不愿意受人控制啊,在骆驼眼里,这些奴役它们的游客是不是都很无聊?
后来牵驼人只好用绳子绕在那头骆驼的脖子上,把它拉入驼队。有意思的是,前面骆驼走,它也就跟着走了。别再责怪人有从众心理,看着骆驼孤单不前和入队自行,茫茫沙漠里,连我都感到一种踏实。后来我问孩子:骆驼失去控制的时候你害不害怕?孩子说:那么可爱的动物,有什么好怕的?我告诉他,野生的骆驼其实也挺猛的,不像被人驯化后这么没脾气。孩子说:再老实的人也有个性嘛,要不也就失去存在的必要了。人和事物以个性而显示存在的意义,这倒是我没认真想过的事情。
骆驼跪下让我们下来,我们就开始登鸣沙山了。满山都是干净、松软的沙子,要不是有人从上面贴沙铺下一条长梯,爬上去还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因为沙山还是蛮陡的,沙子一踏上去就开始往下塌,真正是走三步退两步。一下和这么多沙子亲近,别说孩子了,连大人也感到惊喜。抬头望见峰顶一线像用刀削出来一样棱角分明,让人不敢相信沙子也有这么大的塑性。以前看过鸣沙山的图片,对它峰线的刚劲、坡面的柔和印象特别深,这次真的站在沙山上,才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是那样不可思议。
在沙山顶上行走坐卧,用各种姿势表达对它的喜爱,还是恋恋不舍。太阳已经开始西坠,必须下山了,只好用纯净水瓶装了两瓶五色沙带着——不用担心来的人多会把鸣沙山带光,那沙子,那沙子真是太多太多了!让人忍不住要想的是,被带走的沙从此再也不用忍受风吹日晒,但是也再不能被称作鸣沙山了。下山时,孩子把租来的滑沙板放到坡上,小心翼翼地坐上去,生怕一下就冲下去没法控制,结果一下陷进沙子,我用力拖都不能滑动,只好一步一步往下走。往沙山下走仿佛在月球上行走,人在走,沙子在向下塌,一步可以跨出一米多,我们还没玩够呢,人已经在山底了。回望,斜阳从沙山后掠过来,沙山明亮处金碧辉煌、阴暗处如梦如画,简洁的线条、干净的坡面、纯净的色彩……哦,鸣沙山可不是江南秀美的小家碧玉,她是塞外豪爽的女侠。
鸣沙山脚下就是月牙泉。可能是有人工整饬吧,长得真像一弯新出的月牙。关于泉和湖,人们总喜欢与月联系,净月湖、日月潭、二泉映月、三潭映月……可是谁也没有月牙泉来得有味儿——它的四面都是寸草不生的沙山,只有这一汪清水静静地弯在山脚下,边上长着一些绿色的芦苇,像长长的睫毛,沙山顶上半悬着一枚银色的月牙。我不想推测水的来源,最想留下的是惊讶与叹息:这么好,这么美,像假的一样。
关于月牙泉、鸣沙山的形成还有一个故事,从网上看来的,觉得挺好玩,放在这里吧:
从前,这里没有鸣沙,山也没有月牙泉,而有一座雷音寺。有一年四月初八,寺里举行一年一度的浴佛节,善男信女都在寺里烧香敬佛,顶礼膜拜。当佛事活动进行到“洒圣水”时,住持方丈端出一碗雷音寺祖传圣水,放在寺庙门前。忽听一位外道术士大声挑战,要与住持方丈斗法比高低。只见术士挥剑作法,口中念念有词,霎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黄沙铺天盖地地而来,把雷音寺埋在沙底。奇怪的是寺庙门前那碗圣水却安然无恙,还放在原地,术士又使出浑身法术往碗内填沙,但任凭妖术多大,碗内始终不进一颗沙粒。直至碗周围形成一座沙山,圣水碗还是安然如故。术士无奈,只好悻悻离去。刚走了几步,忽听轰隆一声,那碗圣水半边倾斜变成一弯清泉,术士变成一滩黑色顽石。原来这碗圣水本是佛祖释迦牟尼赐予雷音寺住持,世代相传,专为人们消病除灾的,故称“圣水”。由于外道术士作孽残害生灵,便显灵惩罚,使碗倾泉涌,形成了月牙泉。
2017.8.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