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吃了吗

(2017-03-31 07:05:46)
分类: 生活絮语

吃了吗 吃了吗
哦,天哪!

    吃饭是为了充饥,说得文雅一点是补充能量,这是常识。如果说吃饭还有药用功能,难免有点故弄玄虚的嫌疑。
    以前生活艰苦,吃点好的是为了解馋,本地人叫“辣馋”,南方人叫“打牙祭”;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吃饭也多了其他功能,比如联络感情、交流思想,顺便办点饭桌以外不好办的事儿也在吃饭功能范围之内。习惯性的说法叫“聚聚”。
    这也不是什么新玩意儿。“天晚将雨雪,能饮一杯无”,是为了闲话;“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是为了待客;“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是为了送别……吃饭喝酒自古已经入诗入画了,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既然吃饭从实用功能延伸出了社会功能,遇到好事儿庆祝一下,遇到坏事儿安慰安慰,迎来送往、婚丧嫁娶热闹热闹,也都在情理之中。“坐坐”、“搓一顿”就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别太当回事,都是自己人。一家饭店,少则几十、多则几百几千人聚在一起,蔚为大观,目的只是为了吃饭,吃各种内容和形式的饭。
    当然,吃什么补什么,现在吃饭与养生结合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也是自古而然,别的例子且不说,《红楼梦》里这样的情节一抓一大把,头疼吃什么,腰酸吃什么,浑身不自在吃什么,各有说道,听起来跟吃药没什么区别。对吃饭与人身体关系的理解,很像化学实验,加入什么物质引起什么反应。鲁迅先生写的《药》里,人血馒头就是民间治疗痨病的药,刽子手康大叔嚷嚷“吃了么?好了么?趁热拿来趁热吃下,什么痨病都包好”,这已经完全把食物当成药了。对于吃的药用,北方人看得稍淡一点,南方人的食补,已经让吃饭带上了浓厚的药用色彩。
    但是,我想说的吃饭的药用价值不是这些,而是吃饭可以让人想起自己还具有自然人的本性。人在社会上混,天天绷着特定身份的脸,说着特定身份的话,仿佛自己就是个身份,已经忘了还有自然人的本质。可是肚子咕咕一叫,想起来了:朕得吃饭了,“民以食为天”,朕也要吃饭,朕是天子,管着天下百姓,却也不能逃出“人”的生存需求。于是卸下帝王面具,走向餐桌,用最天然的方式去喂自己的口腹。不光自己经常端着身份,别人也以身份看人。一群小学生从厕所嘻嘻哈哈出来,迎面撞上了班主任,吓得赶紧站到路边,可是等老师进去以后,他们轰然大笑:哇,老师也要上厕所哎!老师不光要上厕所,也要吃饭。

    有时看烦了一张张煞有介事的脸,心里就嘀咕:你怎么不饿呢,饿了就不端架子了。

    吃不光将人打回原形,还原本来面目,而且还让人回到过去,回到艰苦岁月,回到什么都引起吃的冲动的少年时光——回到母亲的身边,心中弥漫着朦胧的温暖。
    这样说来,曾经全国流行的问候语“吃了吗”跟今天的“嗨~”或者“你好”相比,也多少有些药用价值,它传递着一个温暖的信息:在我眼里,你和我一样,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人,而不是一个社会符号,你需要吃饭,你也有喜怒哀乐。“吃了吗”,经常提醒人们别忘了自己是个人。
                                                       2017.3.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播种
后一篇:除非借酒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