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孔子的语境
哦,天哪!
孔子是圣人,孔子被尊为圣人,是因为他说了很多我们说不出来的话,恰好他的这些话又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这两个条件都很重要。谁都能说出来的话,认同的人再多也是套话;没有人认同的话,说得再好也是废话。所以,我经常面对《论语》走神儿——孔子是在什么背景下说出这些话的呢?换句话说,如果把孔子的日常生活展现在我们眼前,他的这些言论表达的真实含义是不是我们认为或者想象的那样?
《论语》中,孔子有一部分言论是有言语情境的,我们可以根据比较具体的语境较为准确地理解他说的话的意思,甚至说话时的情感、态度。比如说:“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由卫国到陈国,路经匡这个地方,匡人把他误作曾欺压匡人的阳货,就把他拘禁起来。在这种危急的情势下,孔子既以周文化的代表自居,又为自己捧着周文化到处碰壁而感伤,只好把文化的失落感归于天意,那种不能左右命运的无奈溢于言表。
还有一部分虽然没有语境,但根据我们的生活常识可以推测出语境,从而判断出孔子话的准确含义。比如说:“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想是老人家到处碰壁不得赏识,十分郁闷而又自居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假如有人重用我,一年治理可以大体就绪,三年肯定能大见成效。我们日常生活中不也经常这样说话吗?没让我干,要是让我干早就……且不说孔夫子的语言与我们何其相似,他说这番话时的心境、表情也如在眼前。
而书中很多言论没有任何语境,我们就很难判断他为什么要说这句话、说这句话时的情绪和表情如何,至于我们今天对这些言论的解说,很难说是不是孔子的原意。比如说:“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这句话已浓缩成成语,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是孔子为什么突然冒出这么一句批评别人的话呢?是什么人触怒了他,还是什么事件刺激了他?没有这样的语境,我们很难把握老先生说话的对象、情感取向和真实意图,得到的启示就成了教条。
有些注家在注释时很用心地到典籍里去考证他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意图大概就是恢复理解孔子言论的语境吧。例如“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注释说:“佾,古代的乐舞,八人为一行叫一佾。按照规定,天子用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季氏为大夫,应该用四佾,用八佾是对天子礼的僭越。”如果没有这样的社会大语境,我们就不明白孔子的气到底从哪里生出来的。再比如:“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孔子见一个叫南子的人,学生子路凭什么“不悦”呢?注释说“南子,卫灵公夫人,作风淫乱。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见南子为礼节性拜访”。有了这个语境子路为什么不高兴、孔子为什么对着学生发下“我要是做得不对,天厌弃我”的毒誓就好理解了。
这不是我胡乱猜疑,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因为缺少语境而理解错误的例子。众所周知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就是1%的天分加上99%的汗水”,可是由于忽略了他的后半句“但是那1%的天分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重要”,导致很多人固守勤能补拙,甚至蛮干。拿破伦有句话曾令国人激动不已,还以为这家伙在赞美中国呢,“中国是一只睡狮,一旦它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可是还有后半句呢,“它在沉睡着,谢谢上帝,让它睡下去吧”,原来如此!国人时常拿“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来自勉或勉人,可这个对联的出处《庄子·养生主》的原文却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整个儿弄拧了。“相濡以沫”令人感动吧?后半句是“不如相忘于江湖”。“以德报怨”是儒家美德吧?孔子的完整回答是“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部分弟子言行的典籍,而以记言为主,所以造成今天我们阅读时因缺少语言环境而出现理解困难或偏差。书中也有一些带有语境的片断,读来不仅不难理解,而且还相当有趣。看几个他和学生相处的例子吧:
“伯牛有疾,子问之,至牖执其手,曰:‘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伯牛得了癞疮之类的恶疾,不肯见人,孔子去看望他,从窗外握着他的手伤感不已,师徒之情在无奈的喟叹中溢于言表。
“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宰予白天上课睡觉,孔子气得破口大骂,在一连串的比喻中,恨铁之情跃然纸上,老夫子的真性情也可见一斑。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伯鱼是孔子的儿子,孔子的学生陈亢担心孔子背后偷偷教儿子“秘籍”,拿话来套伯鱼,伯鱼的回答让陈亢不仅知道应该学什么,还了解了老师不偏教儿子的高尚情操。
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阅读《论语》时,不仅要知道孔子说了什么,更应该知道他在什么情形下说的——说话时的处境、情境、对象、情感、意图,这样才能真实地理解孔子言论的含义和表达的用意。理解孔子言论的最佳语境,就是恢复他的日常生活,可是要做到这一点是几乎不可能的,典籍学家也无法弄清楚。除了根据史料进行考证之外,至少有一点我们是可以尝试,即让学生根据字面意思推测孔子可能是在什么情形下说的,这样的推测肯定不准确,但能引导学生走进一个自创的语境,把《论语》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联结起来,进而加深理解。这种对语境的虚拟,可以促进语言内涵的活化,比让学生干背一些名句要好多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