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格局:写作对象关系的结构化

(2017-01-17 07:50:32)
分类: 写作探路
格局:写作对象关系的结构化 格局:写作对象关系的结构化
——写作思维的结构性
哦,天哪!
    文章格局指文章的整体布局,它既反映了写作者对事物、问题的整体认知状况,又反映了写作者对事物、问题的认知过程。结构的意思是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或者说,结构是指事物自身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构成事物要素的数量比例、排列次序、结合方式和因发展而引起的变化。文章的结构就是以文字形式保存下来的作者对某个问题、话题的思考、讲述过程,以及由此形成的整体格局。有人评论四大名著说《三国演义》是“犬牙交错式”,《水浒传》是“百川归海式”,《西游记》是“层峦叠嶂式”,《红楼梦》“泰山端坐式”,指是就是故事的结构方式,也就是格局。
    这样说有些抽象。看一组例子吧:
    一堆木材,如果以船的形式组合,它就具有了船的结构、作用和文化;如果以棺的形式组合,它就具有了棺的结构、作用和文化。同样是那堆木材,以不同的结构去处理它,它的形态、作用以及引起的联想、情绪、思考却完全不同。科学上说“结构决定性质”,指的是物质的结构,比如石墨和金刚石,它们都是由碳元素构成的,但是由于结构不同,二者的性质就不一样。
    一个男人,他是父母的儿子,是妻子的丈夫,是孩子的父亲。当他面对不同的人,他所处的关系就不同,因而身份也不同,表现(思考、说话、做事等)方式也不同。这些不同的关系,表现为家庭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老百姓有句话,“刚当个芝麻绿豆官儿,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是用来损那些当点官儿就处理不好和家乡父老关系的人。之所以处理不好这么简单的关系,是因为没有准确把握社会结构——在官场上是领导,可是回到家乡,父老乡亲还是把他当作大侄子或者二姨夫看待的,这是两个不同的社会结构关系,如果还摆领导的架子,就不符合社会文化的要求了。
    小品《不差钱》里有一个小片断:
  赵本山:他在乡里等你呢。诶呀,乡里布置的老隆重了,乡长书记都在那排队等你呐,布一个大厅,完事弄一个大房间,给你弄一个大照片子挂中间了,周围全是花啊!
  毕福剑:老哥,那花都是什么颜色的啊?
  赵本山:白的,黄的都有啊。老漂亮了!真的,老百姓都拿着笔等着,搁那都哭了,等你呢!
  毕福剑:哭什么啊?
  赵本山:激动嘛,你去了……来吧。
    在这个小段子里,赵本山描绘了一个欢迎毕福剑的场面,鲜花、照片、人群,的确够隆重的,可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另外一种场景——白的黄的花、挂在中间的照片、哭着的人们,一个追悼会的景象如在眼前,这种意象的组合方式上的歧义,产生了强烈的喜剧色彩。这就是利用语言结构而创造的艺术效果。
    上面这组例子分别说明物质结构、社会结构、语言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那么,结构是如何产生的呢?笼统地说,结构就是内外关系的理性化过程。所谓理性化过程,是指由感受到感知、由感知到分析、由分析到设计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于写作思维,就是由单一的事物到关系的发现,由关系的发散到情绪的产生,由情绪的反思到文化的探讨——这个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心理机制是联想。我们以“木材”为例加以分析:
    一堆毫无秩序的木材引发的联想是碎片的、零乱的,可是当它以一种物质结构的形式出现,它引发的联想就有一定的逻辑性。比如船引起航行、江河、风浪、彼岸等联想,产生的情绪可能是中流搏击,也可能是异乡漂泊,导致的思考是如何面对生活;而棺则引起亡故、牺牲、岁月、苦难等联想,进而产生伤感、珍惜、怀念等情绪,进而产生人生苦短、生命意义等思索。这里似乎说的是事物的结构化引发了思维的结构化,物质决定意识,这是没错的,但是我们可以从分析中看到,一旦物质进入人的意识,而意识前后之间产生了因果关系,我们的思路就变得清晰了、连贯了、整体了。写作中的构思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而把这个过程形诸文字,就是文章的格局。
    这样的分析可以给写作哪些启示呢?
    1.要想让自己的文章思路开阔,条理清晰,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我们首先要学会分析生活中的事件,把事件内部因素、事件之间的关系理清楚,这样才能保证思维运动的逻辑性。至于如何分析生活事件的结构,我们以前讨论过成因分析、元素分析、效能分析,分别指向当前事件的形成过程、构成要素和可能产生的影响,这里不再展开,只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一次给学生讲写作中如何运用“干扰素”,举了一个例子。有个高中生,周末到小区门口给父母买早点,路上发现一枚亮闪闪的硬币,就捡了起来。这时几位大妈议论开了:一位说这孩子是一位干部家的孩子,一枚硬币也要捡,骨子里就带着贪的基因;一位说这孩子是一位教师家的孩子,教师生活清贫可见一斑;一位说这孩子是一个捡破烂人家的孩子,看见什么都觉得值钱。说完,我问学生:是不是觉得这个故事很熟悉?几百个孩子竟然没有人觉得似曾相识。我说想想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吧。他们恍然大悟,原来故事的格局与小说《变色龙》是相似的。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如果阅读时不能从文章格局高度去认知,不能从写作对象关系角度思考布局,阅读对写作的帮助是很琐碎、很细微的。因此,树立文章的格局意识、学会把关系结构化,是提升写作水平重要途径。
    2.文章结构不是简单的语言之间的关系,而是作者思维的流程,所以要讨论文章结构问题,必须从作者的思维结构入手,否则只能是静态分析(所谓并列式、总分式、层进式),只能发现“是什么”而看不到“为什么”,这是很多老师带着学生分析文章结构而学生只能理解语言和事件、许多学生读了很多书却无法形成写作能力的原因所在。那么,作者一般是怎么想的呢?
    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一书中的一些观点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线索:他说“你的人物,实际上所有人物,在追求任何欲望的过程中,在故事的任何时候,总是会采取从他自己的主观视点来看最小的保守行动”,通俗地说就是付出最小的代价来达到目的是人类(包括其它动物)的共同、一贯特点。但是“最小保守行动”未必能够达到目的,因此会有失败,而为了避免失败人会加大行为力度,甚至再加大行动力度,直至发现得不偿失的程度,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与外界、与自身的冲突以及由冲突而引发的情感、思考便产生且走向深化。作者要表达主题,必然会沿着这个路径去设计自己的写作思路。他还说作者写作必须有一个“主控思想”,“描述出生活如何以及为何会从故事开始的一种存在状态转化为故事结局时的另一种状况”,因此“主控思想具有两个组成部分:价值加原因”,价值就是人追求的目标,是导致结局的根源,原因则是导致生活转化为最终状态的首要因素。
    我们以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小说《父母之心》为例,来说明作者思维过程的结构特征:

主控思想

父母之爱的悲苦与坚守

主体事件

送出·要回孩子

时间

发展过程

原因

描写手法

表达意图

当天傍晚

送走大儿子

贫穷

情态描写、语言描写,对比

继承家族(舍不得老大)

第二天早上

送走二儿子

老大是接班人

情态描写、语言描写,对比

孝敬老人(舍不得老二)

第二天傍晚

送走三岁女儿

老二和婆婆太像

情态描写、语言描写,对比

牵挂孩子(舍不得小女儿)

第三天上午

全部要回

女儿太小

情态描写、语言描写,对比

父母之心的传递

    这样的写作思维结构不是个别现象,莫怀戚的散文《散步》、长篇小说《红楼梦》等等大量文学作品,基本都是这样的写作思维结构。
    3.要想使自己的写作思路清晰且可拓展,必须学会整理自己的联想过程,从而使写作思维具有结构化特征。比如写人为主的文章要把握人物与外界的各种关系,在关系的展开过程中,解析人物面对事件的内在动因,从而表现出人物的品性;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要把握景物的构成要素,解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景物的格调,表现景物与情思融合后形成的意境;叙事为主的文章要把握事件的前后逻辑,从而使事件之间形成因果、层进、拓展等关系,从而借助不同事件或者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表达作者的见解。
    写人叙事的例子可以参见上面的事例,我们再拿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来加以说明:
    许俊文先生的《乡村的风》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写景状物散文。文章的主控思想是“风是乡村的魂”,风是具象的,而魂是抽象的,如何展开文章呢?作者选取了三条线展开联想:风和“我”的关系、风和乡村平常事物(炊烟、莲荡、黄栌树、父亲)的关系、风和一棵枣树的关系,依次从情感、美学、哲思三个层面对乡村的风进行了描摹与分析,最后上升到“如果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寂寞”的高度,从而落实了“风是乡村的魂”的表达。
    由这个事例可以发现,要想使文章内容丰富,写作者必须找到写作主体可以展开的联想,而要想使文章内容有深度、有韵味,则必须对联想内容从不同角度加以归类和提炼。对联想内容的类化和层次排序,就是将事物之间关系进行结构化,最终形成清晰、完整的文章格局。
                                               2017.1.14-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年底的月亮
后一篇:雾霾与黑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