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文的批判性与建设性

(2016-12-28 08:06:54)
分类: 写作探路

作文的批判性与建设性 “我”也应该在场

——作文批判性与建设性

哦,天哪!
    从接触过的作文中发现,学生经常写的生活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情感、学习、环保、贫富。前两个话题属于个人生活,后两个话题属于社会生活。写个人生活的作文,“我”是在场的,即重视体验与反思,但往往过于个体化——个人体验不能提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判断,没有意识到读者可以从“我”的体验中获得什么样的感悟;写社会生活的作文,“我”往往不在场,即重点落在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剖析与批判上——认为这些问题都是他人或社会造成的,“我”只是受害者。
    为了便于表述,我把只有批判、指责视角的作文称为批判性作文。与之相对的,是具有体认、反思、倡导视角的作文,不妨称之为建设性作文,即看到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分析了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但没有停留在批判、指责层面,而是把“我”也摆在了问题之中,“我”不仅是社会生活问题的受害者,也是生活问题的成因之一,并且正在为解决问题而努力。
    提出作文的批判性与建设性问题,并不是为了告诉学生作文怎么写,而是想让他们明白:看问题的的角度与作文立意的高度、给读者的感受是密切相关的,学生不能从小就成为社会的评论员,而应该成为社会的建设者,要正视社会生活中“我”的责任。刘再复在《罪与文学》中说:“文学需要向内心世界挺进,需要表现灵魂的深,这关乎文学的当代品质。”所以他提倡文学的“忏悔意识”——不是向生活认罪,而是承担起生活问题中“良知”的发现,展开灵魂的对话。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不是去寻找“替罪羊”,而应该共负责任。这不仅仅是如何写作的问题,更是作文立意中体现出来的责任意识。
    举个例子来说明“替罪羊意识”与“责任意识”给人的不同感受吧:
    邻居阿姨来访,妈妈与她交谈,忘记了煤气灶上烧着的锅,结果煳烟弥漫出来。妈妈急忙跑去处理,邻居也随即告辞。妈妈从厨房出来可能对你说:“都怪你张阿姨,害得一锅菜烧焦了!”也可能对你说:“看看我这记性,跟你张阿姨说两句话,把一锅菜烧焦了!”你会如何看待妈妈?菜烧焦了是一个生活事件,但是归因却可能完全不同,前者是“替罪羊意识”,后者则是“责任意识”。归因于张阿姨于事无补,下次李阿姨来还可能烧焦菜;归因于自己遗忘,以后才可能小心。
    张阿姨如果没告辞,妈妈从厨房出来说:“都怪你,让我把一锅菜烧焦了!”张阿姨会是什么感受?如果妈妈说:“你看看我这记性,把烧着的菜都给忘了!”张阿姨是不是会产生另外一种情绪?不同的表达方式其实就是不同的生活观念,而不同观念获得的认同感也是不同的。
    所谓写作中“我”也应该在场,强调的就是责任共负。中小学生可能还不能承担很多、重大的社会责任,但不能没有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就拿环境问题来说吧,你可以分析雾霾的各种成因,批判社会相关人员不珍惜环境,但是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破坏环境的行为?你有没有把环境问题都看成别人的责任?把自己摆进问题里,即便对问题提出批判,也不会引起别人反感,相反,可能得到更多人的赞成和支持。
    如何在批判性作文中融入建设性内涵?我想用下面三句话大致可以概括:
    1.对自己相关行为的反思、自省。——我做过什么,当时是怎么想的,现在有哪些认识。
    2.对社会公德的充分体认。——我应该做什么,我能够做什么,我为什么没能做好。
    3.对未来责任的勇敢承担。——我现在应该怎么做,将来应该怎么做。
    写作是对人生的发现,是面对生活问题的追问与反思。尽管“我”在作文中是以自省的方式表达,实际也是在代表与“我”处于相同状况的人承担共同责任,因而更能引发读者的反思,这是写作的社会价值的体现。
                                                       2016.12.26-2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走向冬的深处
后一篇:寻找故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