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幸运,与书有缘

(2016-11-20 10:50:54)
分类: 生活絮语

幸运,与书有缘 幸运,与书有缘

——与老师交流读书体会

哦,天哪!

  我们都是读书人,讨论为什么要读书、怎么读书似乎是一件很好笑的事情。但事实上这恰恰是一个盲点,很少有人能确切地说清自己为什么要读书,因而也就不知道如何选择自己的读书方式和读书内容。

我想和各位老师交流的,就是自己的一点读书体会,或许在我的体会中也有你的影子,或许我的体会引起了你的好奇、兴趣,或许我的体会让你发现我的读书方式其实很笨,不管怎么样,我都会感到很高兴,因为我讲的东西已经有用了。

○在别人的文字里思考--跟书本碰撞智慧火花

  勉励读书的名言警句太多了,归结成一句话:读书,真好!

  和家里的一个亲戚说:你准备一个大书架子吧,我每年赞助你一千块钱书。谁知人家瞪大眼睛说:要那么多书干嘛,又不搞研究!我不能以自己的习惯去强求别人,只好说:总要让孩子在书前走来走去吧?这句话管用。现在好多人自己不肯读书,却一定要让孩子读书,其心理容易揣度但不好理解。

  读书可能会学到很多知识,那是在特定的年龄阶段、特定的背景下。真正的读书应该是对自己思考的促进--一些长期困扰自己的现象,会在阅读过程中渐渐显出本质;一些长时间在头脑里纷乱着的碎片,会在别人的表达中找到自己的秩序和逻辑;原本潜藏于意识背后的东西也会由于文字的刺激一个个跳出来……有人说读书是在和读者对话,我的体会是,读书更多的是在和自己对话,别人的文字是让我安静下来的环境,是挑起我思考的触媒。经常是一篇文章、一个章节读下来,只记住几句话或者几个词语,但产生的联想却有一大片。别人的文字引发了我的建构,尽管我建构的东西可能和阅读的文字并无实质性关联。这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是可再生的文章,它比塞给我一些知识、一些理论的文章更让人着迷,我姑且称之为“再生性阅读”。

  再生性阅读状态不是以获取文章内容为目的,即阅读过程中不只是追求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而是以获取阅读心境和语言刺激为目的。再生性阅读产生的阅读体验与一般性阅读也是有很大差异的。一般性阅读的体验是情绪上的共鸣或者认知上的满足,是得到情感的释放或者困惑的解除,是习得了别人文字里的营养;而再生性阅读体验的是思绪或者思维的激活,是在别人的文字里衍生出自己思想,是产生创造的喜悦和表达的欲望。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里说:“故事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事件。情节同样要叙述事件,只不过特别强调因果关系罢了。如‘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便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虽然情节中也有时间顺序,但却被因果关系所掩盖。……对于王后已死这件事,如果我们再问:‘以后呢?’便是故事,要是问:‘什么原因?’则是情节。”这一段生动的论述给了你什么启示?我想到的是:为什么很多学生故事讲得很好,但是作文质量却不高?是因为没有借助事件探讨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于是形成了自己的一篇文字《写作事件的特征与功能》。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乔纳生等人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提出新知识类型划分标准,将知识划分为三类: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即以概念和技能为基础的知识)、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以相互联系为基础的知识)、精细结构领域的知识(图式化的模式知识)。这些理论给了我们哪些启发?语文学科是一个“结构不良”学科,因而试图将语文教学“序列化”是徒劳无功的,而有效的办法则是“散点教学”,即“随机通达教学”,其核心是“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在重新安排的情景下、带着不同目的以及从不同的角度多次进行,以此达到高级知识获得”。

当知识得到了充分的积累以后,追求的阅读方式也应该是再生性阅读,即在别人的文字里形成自己的思考。

听书里一声叹息--感受书里人性的美好

  书架早已满了,后来的书只好硬挤进行列,或者平放、堆在格子里。心里觉得很对不起这些后来的书,觉得所有的书都应该站立。

  每本书都有跟我相处的经历,都是以作者为窗口的一个小世界--我曾想把一个个小世界汇集起来,就是一个纷繁的大世界了,所以明知有些书可能不会再读,却也舍不得丢弃。

  很多书里讲的是什么已经记不得了,但是打开目录一切都又复活,这便是书的魔力。有的书还能记得其中的一些语句:“早期人类相信必然性--命运,后来逐渐倾向于偶然性--运气”、“多数时候,人并不是按照事实改变自己的看法,而是相反,按照看法选择事实”、“仇恨不像愤怒那样有一个要求,仇恨是种状态,是对任何事情愤怒的状态”、“不动声色可以是一个强者的姿态,可以是一个弱者的姿态,可以是一个愚者的姿态,也可以是一个智者的姿态”、“隔着多少个季节,今夜的我,围抱火炉,再也暖不热那个遥远冬天的我”……

  有些书已经很旧了,但是依然视为掌上明珠,因为它们曾经震撼过我、改变过我,它们告诉我为什么有些人近在咫尺却似远在天涯,为什么中国人年龄再大父母也要从“吃”的角度表达疼爱,为什么有人喜欢红色有人喜欢蓝色……现在我不敢说这些判断和推理都是正确的,但至少我曾经非常相信。再次翻开书页,我们相视而笑,仿佛我们突然又回到了我懵懂轻信的年龄,彼此逗乐。如今我老了,而书只是旧了,生命的语境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可我们依然在一起,说着同样的话,只是话里的含义已经不同于以往。

所有的书,都是作者一声叹--有所发现时的惊叹,无所适从时的慨叹,身有所安时的轻叹,心无所归时的悲叹……一路读来,觉得站在人的角度看世界,一切都那么美好。

  ○书和生活的结构--从书中看懂人情世态

  书,是结构化的语言,是结构化的思想感情,是结构化的生活。

  有一篇文章的第3行告诉我,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就职仪式上,主教卡辛在致辞。主教讲得很长很长,肯尼迪不得不压缩自己的讲话稿。文章的第8行,肯尼迪在打趣卡辛,说因为他的啰嗦而成就了自己演讲的精彩。文章的第11行,卡辛告诉肯尼迪,他看见台后在冒烟,以为是炸弹,所以故意拖延时间让肯尼迪推迟上台。其实那是一截电线短路。一场虚惊里的人性,我用五分钟读完。

  很多让你很无奈、很烦恼、很生气、很愤慨的事依然在生活里发生,不过我们不相信这些事件背后,或许还有很温暖的人情、很高尚的人格、很感人的担当。生活中,挡道就是挡道,吵架就是吵架,批评就是批评,刁难就是刁难……而在书里,我们就能看到原来生活事件并不是那么简单,更不是那么糟糕。

  有一本小说,第1页到第3页写一个家族在建造园林,第128页写这个家族遇到了灾难,第367页写人去园空。第1页里,主人公不会想到自己要走进第128页里的那种时代,要发生如此悲惨的事件。如果他知道第367页的结局,还会做第1页到第3页里的事吗?还会在第128页以后的岁月里那么恐慌、那么悲伤、那么毫无意义地挣扎吗?

  生活的乐趣在于未知,而生活中的人最恐慌的又是前途未卜。李敬泽说得好:“读历史有一大好处,就是这一页且看你起高楼,只管往下翻,才翻过十几页,楼已经塌了。”当我们借助读书理解了人生的结构,生活就会变得淡定,变得从容,变得有滋有味。

  ○为孩子折叠书页--借书本传递生命智慧

  寒假里的一天早上不知怎么和孩子扯起经济问题来。他说国家只要多印钞票就能富起来。于是给他讲了一通一般等价物、货币贬值、通货膨胀、价值规律,都是以前在政治经济学里学的那点知识。他听得津津有味,好奇地问:你怎么还研究经济?我说:看看这些东西,将来好帮你买菜啊。然后指指书架上的《时寒冰说经济大棋局》,告诉他:这本书里会给讲你更多的经济问题,很好玩。他笑:买菜还用看书吗?

  原来孩子不怎么爱读书,这让我很着急,只好自己多读一点,希望他对某个话题感兴趣的时候,我能及时地把他往书里带一带。

专门儿为他挑了一些非儿童读物。姜戎的《狼图腾》、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我说你读了这几本书,就知道如何与大自然相处了;杏林子的《生之颂》、张晓风的《张晓风散文精选》、北岛选编的《给孩子的诗》,我说你读了这几本书就知道如何跟别人、跟自己相处了;《莎士比亚全集》、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作品精选、《细说大汉》、《细说大唐》、《细说大宋》都给他备在那里,他可以随时翻看,哪怕摸摸书脊也是好的。余华的《活着》和《第七天》、于娟的《此生未完成》还不能给他看,那是告诉我们生死问题的。

我不敢保证我为孩子选择的读物就是好的,因为眼光、阅读面、时代等限制,肯定有一些文字被我误选,也肯定还有很多好的文章我没看到。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我认为好的文字,不可能轻易跑掉。通过阅读传递人生智慧,让我鼓起勇气,一路为孩子把书页折叠下去了。

东港小学原校长刘虎平带领老师编了一个小册子《小学生6年要完成的60件事》,放假之前学校举办了一个家长、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的研讨会,向家长赠发了这个小册子,希望有些家长能够根据小册子的提醒,为孩子安排好假期生活,特意安排我做一个发言。小册子让我意识到“知识也有种子”,于是暑假带着孩子背上鲁迅的主要作品,跑到绍兴鲁迅家里呆了一星期,孩子在那里读了《呐喊》、《阿Q正传》、《朝花夕拾》等等中学生非常不愿意读的鲁迅作品,而且喜欢上了鲁迅。

  科学让人精细,哲学让人智慧,文学让人通达。很幸运我们都是读书人,一生与书有缘。我想表达的一个意思就是:读书是读书人的本分,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读书,还跟着别人喊犹太人每年人均读书多少本书、中国人每年人均读多少本书,无论如何都感到心虚。

                                                            2016.11.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路灯
后一篇:读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