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钗黛”之困
——写作中的判断与选择
哦,天哪!
每一个走进《红楼梦》的读者都会产生一个走不出来的困局:“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哪一个才是理想的婚姻?换句话说,贾宝玉在林黛玉和薛宝钗中选择哪一位做老婆更合适?把这个问题再俗化一下:如果让你挑选,你愿意娶林黛玉还是薛宝钗?这不是什么新话题,答案却一直莫衷一是。生活中的男女那么多,最终大多各有归属,为什么两个文学形象却让很多人举棋不定?
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大有人在,有人从性格角度分析哪一个更容易相处,有人从伦理角度分析哪一个更符合当时的道德规范,有人从爱情角度分析哪一个感情更加纯粹,有人从优生角度分析哪一个更有优秀的基因……众多的讨论中,选择宝钗的倾向较为明显。然后大家转而对自己的态度大吃一惊:怎么我的选择跟贾母她们一样!是啊,为什么呢?因为一旦我们有了一个明确的“角度”,其实就有了一个衡量标准,有了明确标准,就不再是选择,而是判断。
我们来看看刘再复先生在《罪与文学》导言中的分析吧:
主要人物贾宝玉是一个有灵魂的人物。他的灵魂世界是一个双音的世界,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儒家式的崇尚秩序的价值观与崇尚生命自然性情的价值观,在他的灵魂世界里,形成了一个矛盾的张力。……小说中的两个女性主人公负载着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林黛玉崇尚的是生命自然与生命自由,而薛宝钗则崇尚道德秩序与人际和谐。贾宝玉的灵魂指向与林黛玉相通,但也受到薛宝钗的牵制。他并不是简单地和薛宝钗所代表的传统“决裂”,而是在两种价值观中彷徨。
所谓“彷徨”,其实就是没有明确的标准,这可能才是贾宝玉与他所处社会无法调和的原因。当人面临一个没有明确标准的问题时,要做出的取舍就是选择。如果说判断的结果是“是”与“非”,那么选择的结果则是“取”与“舍”;进行判断的难点在于标准的确定,而进行选择的难点则是内心的“纠结”。
在给学生辅导作文的时候,我设计过一个案例:
——十字路口遇到红灯,你闯不闯过去?回答说不闯。这时候你心里纠结吗?回答说不纠结,因为遵守交通规则是公民的基本素养。
——如果夜深人静,没有车辆通行,你闯不闯过去?回答有些支吾。这时候你心里纠结吗?回答说纠结。其实这不是纠结,因为即便规则无人看守,你也是知道孰是孰非,只是试图放弃自己认为正确的判断而已。
——当一个小朋友因为追小球而跑上马路,你会闯过红灯去帮助他吗?回答说会的。可是你却闯了红灯啊?回答说生命比规则更重要。这时候你心里纠结吗?回答说不纠结。可是你的灵魂有自我对话:是遵守规则重要,还是保护生命重要?如果规定闯一次红灯罚款一万元或者不予毕业,你是否依然毫不纠结?学生笑而不答。规则和道德不属于同一个范畴,它们之间常常找不到平衡的支点,也就不好做出简单的判断,面临的就是选择,选择便产生纠结,产生灵魂对话。
从众多学生作文中,我们只能看到不同层次的判断,但看不到真正的选择,所以不能展示“内心矛盾的丰富内涵”,从而导致尽管写出了很精致的故事,却没有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说到这里,我想写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已经浮出水面了:文章的力度哪里来?答案似乎也已不再模糊——文章的力度来自选择情境和选择内涵的创设,即在什么情境下人物面临怎样的选择,产生了哪些层面的灵魂对话。再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你在路上看到一枚硬币,弯腰把它捡起来。这只是一个生活事件,哪怕捡拾的过程描述得再具体再生动,也不会让人有什么深刻的想法,因为没有具体的情境。如果在周围设置一个特定的场景,比如有很多同学跟你一起走路,可能这个行为就需要灵魂对话了:同学会怎么看我?如果再设计一个自我背景,对话的内容就更丰富了,比如父母收入低微或收入丰厚,比如你听过、读过一个关于一枚硬币的故事。如果对硬币进行一些情境推测,又会产生新的对话内涵,比如它是一个成年人丢失的或者一个小朋友丢失的,比如这枚硬币曾经从哪些人手里经过,比如如何处置这枚硬币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等等。
文章不是静止的文本,而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为选择进行情境设置是给灵魂对话提供土壤,灵魂对话就是进行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章的主题一步一步成长起来。很多作文主题已经得到公众认同,是不需要重新判断和证明的,需要的是选择,即你的文章主题是如何发生和成长的。《红楼梦》之所以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正是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灵魂对话情境,展开了丰富的对话内涵,因而让我们时时处于各种艰难的选择之中。
2016.11.16-1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