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只见荒诞
哦,天哪!
荒诞,词典上的解释是“虚伪而不可信”。要让我说不如望文生义,解释为“在荒野无稽之处诞生的”,或者“由洪荒之力创造出来的”,因为很多事情是那样不近情理却又无法扭转。
1
当年你是很能吃苦的,为了搞清一个地方的方言情况,骑着自行车到偏僻的乡村去取样——采点、选人、录音、记录……突然而来的雷雨把人淋湿,鞋跟也被烂泥拽掉了,而那些资料却保护得好好的。回来是孤灯、蚊虫、困倦,但是你咬牙坚持,分析语音系统,梳理方言语汇,整理语法结构,希望能把这个地方的方言准确、清晰、完整的描述出来,哪怕千年以后,人们依然可以根据这份资料了解这里的方言情况。
可是,最终,成果却被别人拿走了,因为你还是个毛孩蛋子,而那个人已经是大学教授。地方志办不可能让一个无名小卒成为方言志的作者。你当时肯定是很气愤的,那么现在还在生气吗?要是你来处理,会是个什么结局?
为什么要生气呢?除了那本很有分量的书上没有写上你的名字,你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已成为自身的一部分,没有人可以拿走,而那位窃取成果的教授至今可能依然不会用国际音标分析方言的语音特征。你说尊重吗?教授没有不尊重你,他不尊重的是自己,一位教授怎么可以荒唐到占有别人成果的程度,而且理所当然!
2
当初你是那样沮丧,孤伶伶地站在舞台中央。聚光灯固执地打在你执拗的脸上,台下一片黑暗。是啊,你被一句台词卡住了,正式演讲之前你总是被那句很长而且别扭的口号绊住,下了很大功夫去强记,可到台上还是卡在那里。——准确地说,不是卡住,那行字清清楚楚地摆在记忆里,可无论如何也连不成一句有意义的话,你是把人家需要表达的意思给弄丢了。
和你一样沮丧的,还有演讲比赛的组织者,他们希望你能为他们拿个大奖,可是你卡在那里了,虽然只有几秒钟,却把他们的希望揉得粉碎。那些失望的脸,如今已经蒙上时间的灰尘。
我想说的是,已经过去好多年了,现在回想起来还感到沮丧吗?你呵呵地笑了,说从那以后再也不说那些空洞的、虚假的、连自己都不知要表达什么的话。这真像被石头绊了一跤却发现自己失落于荒草中的钥匙。
3
曾经你是那样激情澎湃,觉得如果有人采用了你的方法,一定能让学生文言文学得更好。你到处游说,希望别人了解你的苦心:你从词典里找出那么多成语,分析它们的结构方式、词类变迁、词义演变,然后分门别类,说用这些例子讲古汉语可以让学生在现代汉语的基础上回溯古义,因而接受起来更容易。
别人对你的劳动赞不绝口,可是没有人愿意跟你一起吃这个苦——要知道,摆弄成语也不是简单的事儿,因为上下文的语境太小,很多成语需要查出处才能准确解释。所以只好自己去捣鼓了。
如今你再面对学生,你还能找回当年的热情吗?不要急着回答,只说你还想把《成语词典》从头到尾翻一遍吗?就知道你不会再去做了,不是对学术失去了热情和信心,而是知道即便弄出更好的东西,也不一定找到合适的安放之所——谁愿意去做没有顾客的生意呢?差可慰藉的是,你知道有一条路可以方便地通向一个目的地——走不走,那是另外一回事。
4
回首,一个具象而又晦涩的词语,却把人一生的形象概括进去了,人一旦有了“过去”总是忍不住要回头,可回头又能看到什么呢?美学家说热爱美、创造美是人天生的嗜好;心理学家却说人最容易记住的是苦难,而快乐很容易淡忘;哲学家又说人是一堆无用的热情,他人即地狱……那么,你说呢?你觉得该听谁的?在一次次甘或不甘的回首中,究竟发现了什么?
一切都已成为灰烬一样的往事。有风吹过,似乎还能闻到一些岁月燃烧的残余气味,然而那些情绪的火星早已熄灭了。甚而,你为经历这些事件时产生的不良情绪感到羞愧——早已知道一切都会成为过去,为什么当时还会那么当真?不过我要问一句:如果今天再遇到这样的事情,你能保证自己不再被情绪左右吗?
不用回答,心理学早已给出了答案: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首先引起的是情绪反应,然后才能慢慢用理智驾驭。如果没有理智,人凭情绪做出的事情难免荒诞;而有了理智,又发现先前所做的一切都很荒诞。
所以,人的一生忍不住要频频回首,而每次回首都觉得过去的一切几乎都是不堪回首的荒诞。
2016.9.1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