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反复反复反反复复

(2016-06-13 08:16:01)
标签:

杂谈

分类: 写作探路
反复反复反反复复 反复反复反反复复
哦,天哪!
    不知您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一个很小的孩子对你感到陌生、不高兴甚至哭闹的时候,你对他反复做同一个动作、说同一句话,用不了几次,他就会对你消除抵触,还可能破啼为笑,跟你玩得不亦乐乎。这不是你的动作、语言多么有趣,而是“反复”的功用。
    孩子刚刚学话的时候,一次他妈妈不在身边,闹得我六神无主,抱到外面玩也解决不了妈妈不在给他带来的苦恼。时值深秋,恰好有只苍蝇落在一片有阳光的墙上,我用夸张的动作反复地跟他说:“一只苍蝇,一只大苍蝇!”结果逗得孩子哈哈大笑,要求我不停地陪他玩这个游戏。
    近日又跟孩子舅舅家的小不点儿玩,把他圈在胳膊下说:“不让你走不让你走!”等他爬出胳膊圈以后,再抓住他的小脚丫喊:“抓住了抓住了!”孩子笑得人仰马翻,主动跑回来要求被圈住,然后被抓住,乐此不疲。
    为什么简单地重复对孩子这么有吸引力呢?我无法从心理角度加以分析,只好求助于文学现象。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是咱们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关雎》,其中“参差荇菜,左右×之”引导的段落就是用了这种反复手法,在诗歌里又叫“复沓”。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这种“同中有变”的复沓手法在《诗经》中使用相当普遍,可见古人老早就发现了这种方法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
 不仅《诗经》中广泛运用复沓手法,以后的许多诗歌乃至散文里也都使用。“早晨被一个小蝇子在脸上爬来爬去爬醒,赶开,又来;赶开,又来;而且一定要在脸上一定的地方爬……”这样的语句是不是很有意思?资料中说:“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叫复沓;无更换词语叫做叠句或反复”,“它可以起到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和提醒读者等效果。认真听听古往今来的歌曲,很少有不用复沓手法的,可见它的表达效果多么受人青睐。
 近日陪孩子看“欢乐喜剧人”,发现许多小品也采用这种复沓手法。举一个例子吧:一对青年恋爱的时候想在公园里跳一支舞,因为巡逻人员的搅和没跳成;结婚十五年纪念日想在同一个地方跳这支舞,又被管理员搅和掉了;等到三十年结婚纪念日,他们又来了,可是女儿却抱着孩子来让他们带;等到老头儿坐在轮椅上了,老太太推着他来,才力排干扰跳了这支舞,可是只能象征性地拥抱一下了。地点不变,愿望不变,可是人却在一点一点老去。强烈的艺术效果,让许多年轻的观众也看得泪眼婆娑。这里,复沓已经从一种修辞手法拓展为一种创作方式、表达结构了。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新奇的手法,古代小说、戏曲中经常出现“三式结构”,如“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三打祝家庄”,甚而“三笑”、“三迁”、“三鼓”、“三难”……都是这种创作思维,从写作角度来看就是通过“叠加”来增强表达效果,制造戏剧性效果,让读者和观众有所期待。说利用反复、复沓进行创作是“古已有之”绝对不会遭到嘲笑。
 古代还有一首诗叫《自君之出矣》,据说是唐代雍裕之的诗作:“自君之出矣,宝镜为谁明?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资料中说:“《自君之出矣》是乐府旧题,题名取自东汉末年徐干《室思》诗句,《室思》第三章:‘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无有穷已时。’自六朝至唐代,拟作者不少,如南朝宋时的刘裕、刘义恭、颜师伯,陈朝陈后主,隋代陈叔达等,均有拟作,唐代作者尤多,见于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究竟是谁拟了谁不太好说,周本淳先生的《唐人绝句类选》中就录有两首:一首是张九龄的,“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另一首是辛洪智的,“自君之出矣,弦吹绝无声。思君如百草,撩乱逐春生”。这些以“处君之出矣”开头的诗歌本身并没有使用复沓手法,可是把它们汇集到一起,则带有鲜明的复沓意味。我想说的是,为什么人们喜欢通过“拟作”来进行诗歌创作呢?说明在这种貌似重复中的创新能够唤起人们似曾相识而又别开生面的特殊感受,这已经超越了在同一首诗、同一篇文章、同一部小说、同一个戏剧里使用的修辞手法、创作思维,而成为一种艺术创作和审美心理了。
 如此让作者和读者、观众恋恋不舍的反复、复沓,我们在写作中怎么能不反反复复使用以增加表达效果呢。
                                                 2016.6.10-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老哥
后一篇:感受人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