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情景剧的核心元素
——戏剧冲突的质量与主题表达
哦,天哪!
最近,参加了一场以“自我保护”为主题的中小学校园情景剧比赛的评委工作。十几个节目看下来,觉得师生们在创作方面真的很有修为,对戏剧的功能、主题、结构、语言、舞台等方面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并能创造性地加以运用,表演效果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是作为评委,还是要对各校的表演进行评判,分出高低。那么,评判的依据是什么?
根据戏剧理论,戏剧应该包含五个基本元素——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性格)、情节(故事、因果,冲突)、主题、对话(对白、独白、旁白)、舞台效果。如果这样一项一项考量起来,那就不用观看了,光是在脑子里捕捉这些元素就忙不过来了。所以,我又从这些元素里抽取了三个要素——戏剧冲突、舞台说明、台词。舞台说明是编写剧本时使用的,演出时已经作了直观呈现,可以一目了然;台词有耳朵管着呢,直觉会自然而然地作出优劣评判。这样,评判的核心元素就剩下戏剧冲突了。
戏剧冲突,通俗地讲就是故事情节中的“纠结”,就是这个戏剧存在的理由。它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是展现人物性格、反映生活本质、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戏剧冲突在作品中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能表现为某一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冲突,有人把这种方式称之为外部冲突。也可能表现为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有人把它称为内部冲突。戏剧冲突的这两种方式,有时各自单独展开,有时则交错在一起,相互作用,互为因果。还可能表现为人同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也需要戏剧化。
从主题表达这个角度来衡量,戏剧冲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分析:
1.冲突的典型性。主要是指作品中戏剧冲突对于生活现象的代表性,即我们常说的典型化。
同样是表达沉迷于网络对青少年身心的危害,一个作品设计了母亲因为找孩子而受到网吧管理者的奚落与斥责,直至被不法分子杀害;另一个作品设计的是无暇照顾孩子的妈妈为孩子“租”了一个“妈妈”,通过二人的一系列行为,一方面表达了沉迷于网络危害的普遍性,另一方面表达了孩子对母爱的深情呼唤。两相比较,不难看出,妈妈因为孩子沉迷网络而四处寻找是带有普遍性的,但是因此而丧失生命则属于极个别现象,因而尽管运用的是后果呈现,仍然缺少广泛的教育意义;而因为妈妈忙于工作弱化了对孩子的管理,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探索了网络沉迷的原因,教育意义就非常深刻。
2.冲突的深刻性。主要是指作品中戏剧冲突的指向性,即情景剧立意指向观众理解的层面。
一个剧情可以表现生活现象、人物心理、人物品格、社会问题,因而形成行为冲突、心理冲突、人格冲突、社会冲突,这些冲突都可以表现主题,但对主题揭示的深度是逐步加深的,因而其教育价值也有很大差异。
同样是表现校园安全这个主题,如果定位于行为冲突,可以设计为学生和门卫大爷的矛盾;如果定位于心理冲突,可以设计学生面对校规是约束自我还是放纵自我的矛盾;如果定位于人格冲突,可以设计不同类型学生对私自逃出校园的不同看法的矛盾;如果定位于社会冲突,可以设计为学生社会化的需要和学校面对不良社会环境的无奈的矛盾。
3.冲突的过程性。主要是指作品中冲突的发展过程,一般表现为起因、激化、爆发、解除几个环节,相当于我们常说的事件的产生、发展、高潮、结局。
冲突的过程性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可表演性和表演的效果。没有好的故事,校园情景剧就成了简单的说教;而只有故事却没有因果关系的探索与剖析,校园情景剧就缺少发人深思的力量。
在观看过程中,出现好几个作品结尾让全体小演员以不同方式说明主题的现象,有的是对白,有的是独白,有的是旁白,无论形式怎么变化,都无法弥补“剧情不能深刻表现主题”的缺憾。戏剧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关键特征就是“动作性”,即通过角色的表演来揭示主题,而不是让角色从情节里跑出来进行大段的说教。还有一个作品,表达的是不要随便给陌生人开门这个主题,可是套用了小白兔和大灰狼的故事,不仅情节缺少创新性,这种虚拟式的表达方式也与观众产生了“隔着一层”的感觉——动物之间的矛盾与人类之间的矛盾给人的体验是不完全相同的,作为观众,对动物之间的矛盾是带着欣赏的态度介入的,而对人类之间的矛盾是带着体验的态度介入的。
从上面的简单分析中可以看出,校园情景剧的创作关键是戏剧冲突的定位与设计,因为校园情景剧的主题是明确的,关键在于主题表达的深度以及给观众的迁移性感受。这跟作文中“纠结”的选择、表达方式与主题的深度、广度密切相关是同样的道理。
2016.5.2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