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事件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讨论式叙事作文写作思维初探
哦,天哪!
很早以前读刘以鬯先生的微型小说《打错了》,就觉得生活中的偶然因素实在是太多了,而每一个偶然因素都可能导致生活事件向不同方向发展。比如小说中的“我”直接出门去见女友,结果和一个老太太、一个小姑娘“一起”被一辆脱轨的巴士轧成肉酱;而接了一个打错了的电话以后再出门,就变成了“看到” 一个老太太、一个小姑娘被一辆脱轨的巴士轧成肉酱。觉得这种借助时空错位来表现主题的表达方式非常能够引发人的思考:生活究竟是什么?生命在生活事件中是如何显示出不同光泽来的?……
后来读了程予东老师的博文《你我都在ABC中扑腾》,意识到人的情感态度对事件结果的影响,即同一个事件面对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对其采取不同的情感态度,结果可能差别相当大。由此我提出“在多种可能中形成生活体验”的写作思维,并且归纳出下列两种处理事件的思维路径:
①A(事件)不变+B(情感态度)变→C(意义)变
②A(事件)变+B(情感态度)不变→C(意义)变
近日读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发现他的叙事方式非常奇特:他习惯于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而叙述故事的时候总是在探索这个故事有哪些可能性,不同的可能性仿佛是不同的故事,反映的是不同的主题。这种多种故事平列的叙述方式,让读者可以充分地介入文章,与作者一起思考其中含蕴着的生活意义、审美情趣,进而获得更加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思考。当然,这是长篇小说,有足够的篇幅用于叙述、讨论、评判,那么在学生几百字的作文中是否可以借用?
于是想起数学中的讨论题,即当条件不确定时,要根据条件的不同情况加以讨论,进而得出完整的答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题目:试比较1+a与1-a的大小。
解:先作差
(1+a)-(1-a)=2a
因为a的取值范围是不确定的,因此必须进行分类讨论,即:
①当a>0时,2a>0,即(1+a)-(1-a)>0,即1+a>1-a
②当a=0时,2a=0,即(1+a)-(1-a)=0,即1+a=1-a
③当a<0时,2a<0,即(1+a)-(1-a)<0,即1+a<1-a
这道数学题目的解答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尽管有些文艺理论说“作者是万能的,他可以无所不在、无所不知”,但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做不到,不是我们不可以知道,而是阅历、学识等限制使我们自己无法知道。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写作?写作者不妨把把自己变成一个现实的人,与读者一起来讨论“这个话题有多少种发展可能”、“不同的可能会产生哪些不同的结局”、“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因为要用到“讨论”的方法,最终目的是通过事件的变形给人以启发,所以我们不妨把这种作文叫做“讨论式叙事作文”。与前面提到的“A(事件)+B(情感态度)→C(意义)”不同的是,影响事件的结果不仅仅是人的“情感态度”,而是对事件发展多种可能性的揭示,仿佛多个作者在以各自的方式对事件进行叙述,进而表现出不同的主题层次。也可以用公式的形式来表达这种写作思维特点即:
当A=A1时,则A1(事件)+B1(情感态度)→C1(意义)
当A=A2时,则A2(事件)+B2(情感态度)→C2(意义)
当A=A3时,则A3(事件)+B3(情感态度)→C3(意义)
这样的讨论可能有一个明确的结论,也可能没有,目的只是把读者卷入到一个主体事件的不同情境中,进而获得不同的体验,产生不同的感悟。
不论是以“成长”为母基的中考作文,还是以“变化”为母基的高考作文,基本上都可以用这种写作思维去解决,以达到生动(叙事)与深刻(哲理)相结合的效果。
看一个以“成长”为母题的片断设计吧:
小张打工的厂子裁员了,而他刚好在裁减之列,他成了流浪异乡的人。
那天小张在街上转悠,没想到从天上落下一粒鸟粪,可巧就落在了小张的肩膀上。虽然是个打工仔,小张却是个爱干净的人,拿出纸来把鸟粪擦了又擦,还是觉得恶心,就拐到路边一家店里去借水清洗。
店老板说:哟,让鸟粪给砸了呀!这可不敢大意,那年禽流感时髦的时候,听说有个人就是因为被鸟粪砸了一下差点儿丢了命。
可能性①:小张笑笑说:如果天上天天有鸟粪砸下来,我倒愿意仰脸看鸟儿飞翔呢,现在的天空多空啊!老板也笑了:小伙子心态不错,怎么一个人在街上转悠啊?小张说:……
可能性②:小张愤恨地说:唉,人要是倒霉,喝凉水都塞牙!下了岗的人,连鸟都欺负!老板笑笑问:怎么回事啊?小张说:我们那个鬼老板,就知道抱怨工人不肯干活,就不看看自己开的工资有多少!老板说:小伙子啊……
可能性③:小张吃惊地说:你说的是真的?你不会想推销治疗禽流感特效药吧?老板笑笑说:这已经是好多年前的事了。你看我像是搞推销的吗?……
这个例子中列出故事发展的三种可能性,不是要选择其中某一种加以叙述,而是以讨论的方式把它们平列出来,让人从中看到人的不同个性或者心理,给人的遭遇带来的不同变化。第二、第三种可能性可以用“当然,小张也可以这样和老板对话”来引入。
采用讨论式叙事可以训练写作者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让读者在叙事中感受到发散性思维产生的灵动;这种叙事方式还可以把简单的生活事件处理得不简单、不平淡,于简单事件的复沓(同中有异)中显示出深刻的生活道理;这种叙事方式还可以同时表达作者多种成长体验,如成长环境与成长、生活事件与成长、学识与成长、心态与成长、思维方式与成长等等;这种叙事方式可以让多种可能性之间形成对比或类比,可以让变化着的事件给读者以巨大的心理张力,引导读者借助“完形心理”卷入讨论,使作者没有表述出来的其他可能性也进入读者的思考范围,从而达到计白当黑的表达效果。特别要提及的一点是,在作文备考过程中,学生只要处理好一个生活事件就可以了,考试时可根据不同的主题要求对事件发展的可能性进行针对性设计,这就大大降低了应试难度。
如上所说,讨论式叙事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对写作者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多角度发现事件内涵的能力)要求也很高,没有深刻的思考和充分的练习,是很难写出新意的。用平庸的思维进行事件讨论式处理,很可能会弄巧成拙。
2016.2.28-2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