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清,我修改了什么[2]

(2016-02-22 00:09:13)
标签:

作文修改

生活截取

组材

接受心理

细节真实

分类: 写作探路
看清,我修改了什么[2] 看清,我修改了什么[2]
——给孩子修改习作后的交流
哦,天哪!
    马上就要开学了,孩子拿来一篇作文让我帮他修改一下,说老师让交一篇自己认为有明显进步的作文。
    作文的主体事件是写回母校看望小学老师,是他的一次真实经历,也是学生作文中常见的题材之一。如果只是把事件记录下来,最多能算一篇详实的日记,如何在简单的事件中融入有一定深度的主题是关键。从短短的文字中,我看到孩子是动了一番脑筋的:把回母校的经历作为线索,通过不同地点引起不同回忆和感想来拓展事件的内涵,最终达到表现“成长”的目的。这种反复穿插、对比是需要一点写作上的理性思维的。
    我把他的作文反复看了几遍,发现虽然问题还不少,但是有比较明显的突破,主要是在比较得当的地方加入了环境描写。这是我上次给他修改作文以后提出的要求之一,我说不要把事件叙述的太紧绷,合适的地方可以加入一点闲笔,让叙事显得从容一点,也可以渲染一下气氛,或者烘托一下人物的心理。他做到了,尽管还有些生硬。
    昨晚我把作文梳理了一下,尽可能保持原稿的特点,但是对其中关键性的问题还是进行了调整。今天早上告诉他作文修改好了,他赶紧打开电脑看,然后跑到我身边跟我进行了一番交流。
原稿:
走过那扇门
七(3)班  王天泽
  那是一扇充满回忆的门,承载了我美好的童年记忆,一次,我走过它。
  一日,在运动会之后,正好放半天假,我与同学们决定回母校,找回小学的记忆。我们来到校门外,我正等同学,紧盯着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思绪飞到了过去:一年级,我刚入学时,好像十分懵懂无知,与同学交往也直来直去,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二年级,经过一年的学习,我成长了许多,有知识方面的,有生活方面的。三年级,我正式成为一名“中年级生”,觉得自己十分强大,十分重要。四年级,那年,是我学习生活的低谷,粗心使我与题目的距离变远了,我学习总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十分懊恼。五年级,我终于挺过了粗心的一年,我又重获了信心,事事积极向前冲。六年级,我成熟了许多,面对学习和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不再慌乱,对人更和气些。经历了那六年,我成长了,我奋斗了,我收获了。
  这时,同学拍了拍我的肩:“喂,你不是说去看老师吗?怎么愣住了?”我刚要开口,却无言以对。
  接着进去找回忆。我们先去了老师办公室,每看到一张张熟悉的面孔,老师对我的批评和称赞的场景瞬间全部涌上心头,使我百感交集。接着参观吧,我们来到过去的教室和开阔的操场,上课的情景在脑中立即连成了串,一一放映。参观完毕,老师说要让我们见见他们的学生,我从这些小朋友的眼神中找到了自己--那懵懂无知、毫无顾忌的眼神。参观也参观了,老师也见了,该撤了,走出校门,我又一次看到了那几颗如星般闪耀的字。回家的路上,阳光灿烂,但周围好像有云层。
  周一,我来到学校,在校门口看着那四个鲜红的大字,又陷入了沉思,今天的课,听起来有些混乱,但当我走出这扇门时,我的心又平静了,这时,天空上阳光灿烂,万里无云,身旁秋风卷起的黄叶,四处飞扬。
  回到家中,我又望了望家门。门,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东西,锁住了一切,却锁不住时光流逝,遮掩了所有,却掩不住记忆,不管是昨日之叶还是上月之草,抑或去年之树,在记忆中,永远存在,而且这片叶,这棵草,那棵树,只属于你,只属于那经历过的心。
修改稿:
走过那扇门
七(3)班 王天泽
  那是一扇充满回忆的门,开合着我童年的美好记忆--那次,我走过它。
  校运动会之后放半天假,我与同学们相约回母校,去寻找小学时的记忆。
  来到校门外,又看见那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那是我母校的名字。阳光下思绪悄然飞回过去。
  一年级,我刚入学,懵懂无知,与同学交往也直来直去,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二年级,经过一年的学习,我长大了一些,有知识方面的,有生活方面的。三年级,我成为一名“中年级学生”,觉得自己十分强大,十分重要。四年级那年,是我学习生活的低谷,学习总找不到合适的方法,粗心使我十分懊恼。到了五年级,我终于挺过了容易分化的一年,又重获信心,事事积极向前冲。六年级,我成熟了许多,面对学习和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不再慌乱,对人更和气了。六年的经历,我努力着,成长着,收获着。
  同学拍了拍我的肩:“喂,你不是说去看老师吗?怎么愣住了?”我想开口,却又无言以对。
  老师办公室里,每一张面孔似乎都很熟悉,不管他们是否曾经教过我。老师关爱、提问、批评和称赞的情景瞬间全部涌上心头,让人百感交集。
  来到过去的教室和开阔的操场,上课、做操、嬉戏的情景在脑中立即连成了串,一一放映。老师说要让我们见见他们现在的学生,我从这些小朋友的眼神中找到了自己--那懵懂无知、毫无顾忌的眼神,让人感受到童年的无忧无虑。
  走出校门,我又一次看到了那几个如星般闪耀的字,它们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我现在学校的校门口也有四个大字,那是我们就读的中学的名字。或许现在我们还不觉得它有多么珍贵、亲切,甚至还会议论这个不是那个不是,但当走出这扇门时,我们又该有多少思绪留在这里!看着眼前的校门我的心是那样平静,天空万里无云,身旁秋风卷起的黄叶四处飞扬。
  门,是一个多么奇妙的东西。锁住了一切,却锁不住时光流逝;遮掩了所有,却掩不住记忆。门里门外,不管是今天的果还是昨天的叶,抑或曾经的苗,在记忆中永远存在;而且这片叶,这棵草,这棵树,只属于你,只属于那积淀在生命里的经历。
    我:发现作文有哪些明显的改动?
    孩子:语言被你调整了,少了很多啰啰嗦嗦的交待,显得干净而且灵活。
    我:这不是主要的,写多了你也会这样运用语言。我把“家门”部分的内容删掉了,把“现在学校大门”部分变成了虚写,知道为什么吗?
    孩子摇摇头说:我是想借助这两个内容增加“门”的内涵的,不知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我:标题是“走过那扇门”,不是“走过那些门”,所以必须扣住“母校”的门来写。“家门”可以作为拓展主题的材料,但是你现在写作能力还达不到,不如不写;“现在学校的大门”的内容,不能成为主体事件的一部分,只能是联想到的内容,所以不能放在叙事过程里实写,应该采用虚写。
    孩子点头同意,又说:段落划分也有些变化,为什么要这样调整?
    我:原因有两个:一是每一段开头都是你回母校所到的地点,这样人家一看就能把握住写作的线索;二是一个自然段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如果有的段落写一个小事件、有的段落写几个小事件,是不是显得很混乱?
    孩子说:噢~~怪不得写的时候我老要交待来交待去的,分段以后就可以直接跳过去了呢。那你为什么要交待“那是母校的名字”、“那是我就读的中学的名字”呢?这谁都知道啊,再说不是很啰嗦吗?
    我:自己知道的,读者不一定知道,所以要交待;如果不是作文里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你可以直接把校名写出来,那样更能给人真实感。写作不能以为自己知道的读者就一定能够懂得,要为读者的理解着想。另外,前一个校名是母校,后一个校名是现在的学校,不说清楚人家也会感到莫名其妙。
    我们又一起讨论了一些细节性的问题,孩子基本接受我的修改。然后嬉皮笑脸地说:以后我写一篇,你就帮我修改一篇,形成一个系列,我的作文提高了,你的博客也有东西写,多好!这说明他已经接受了我对作文教学的一个看法——让学生把一篇作文修改好要比让他们写十篇烂作文效果好,当然最终是要写作的人自己修改,而不是请别人帮着修改。我现在做的,不过是把他往自己修改的路上带一下而已。
    回头看一下,这次帮孩子修改作文的切入点主要有两个:一是素材的剪辑与组织,也就是对生活经历的取舍和组织方式(主要包括分段、穿插、虚实);二是如何在表达过程中考虑读者接受和感受的问题,“接受心理”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比如读者的期待和注意力、情感融入与行动意志、共鸣中的“矫情”与“偏情”、理解与“读者空间”等等,以后慢慢渗透吧,这次只提出“细节真实”是获得读者理解的基础,希望他能在以后的习作中加以注意。
                                                     2016.2.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生活·日子
后一篇:旅游照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