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作文从生活里走出来

(2016-01-10 21:15:02)
标签:

作文

生活

转化

事件

家长

分类: 写作探路
让作文从生活里走出来 让作文从生活里走出来
——一次作文辅导纪略
哦,天哪!
    应朋友的请求,给两个小学生辅导一下作文。
    跟家长见面的时候只提出一个要求——不要跟我谈作文以外的事情,理由是让我以干净的面目去面对孩子。当然,背后还隐藏着一些话,不便跟家长多说,怕人家以为都是空话、假话、大话,比如不要认为生活中除了金钱和关系不再有别的东西,比如让孩子有所进步本身就是教师获得的酬劳,比如不要相信以赚钱为目的的江湖骗术……
    先要了她们的几篇作文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发现根本问题不是不知道怎么写,而是不知道写什么、为什么要写。
    跟孩子见面后,看着一对双胞胎小姐妹手足无措的样子,知道家教可能很严,孩子几乎拒绝互动,只是安静地坐在那里听我说话,面部表情波澜不惊。这是我最担心的事儿。写作就是这样,如果思维不能活跃起来,就不可能产生表达的欲望,作文即便写出来也缺少活力。所以,我放下准备好的辅导内容,开始跟孩子聊天:
    ——你们是怎么到这里的?
    ——坐公交车来的。
    ——在车上看到了什么?
    两个孩子互相看看,说没看到什么。
    ——今天坐车和以往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一个老奶奶跟一个年轻人吵了几句。
    ——为什么吵呢?
    ——老奶奶让年轻人让座,他不肯让。
    我感觉作文开始萌芽了,拿出纸和笔,问:为什么不肯让?
    ——他说:大家都买票了,座位又不是你家的,凭什么要让给你。
    ——老奶奶是怎么说的?
    ——老奶奶说:人应该尊重老人,现在年轻人都不懂得尊重老人。
    ——你们觉得他们谁讲的有道理?
    ——老奶奶。
    ——年轻人讲得没有一点道理吗?
    ——也有道理,可是尊重老人是应该做的事情。
    我把记录的内容拿过来和她们一起分析:“都买票了”,说明双方都有得到座位的权利;“座位又不是你家的”,当然也不是年轻人家的,对吧?所以年轻人的结论看上去有道理,其实是站不住脚的。他是从“权利”角度给自己辩解的,老人是从什么角度批评他的?
    她们似乎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问:如果年轻人是残疾人,不让座可不可以理解?她们都点头表示能理解。我说:“权利”是每个乘客都拥有的,而“尊重老人”是人情、人性,双方争执是因为所站的立场不同。她们觉得分析得很有道理,思维渐渐活跃起来。
    ——后来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
    ——一位阿姨站起来把座位让给了老奶奶。
    ——那个年轻人呢?
    ——低头玩手机了。
    ——对这件事,你们有什么想法?
    ——应该尊重老人,不能自私。
    ——对那位阿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她做得很好。生活中的小事,谦让一下就解决了,如果大家都不谦让,就产生矛盾了。
    ——你们知道阿姨心里是怎么想的吗?
    她们都摇头。我说:可以猜想一下。
    ——不就是一个座位嘛,吵来吵去大家都不开心,没必要。
    ——很好。如果你们再遇到这样的事情,知道怎么处理吗?
    ——如果自己有座位就主动让出来,如果没有就请别人让给老人。
    这样的主题算不上深刻,但作为小学生已经能够体现“成长”意义了,没必要难为她们继续深挖。于是我转到另一个话题上去。
    ——你们刚才给老师叙述了事情的经过,还讲了双方争执的语言,能不能把他们的外貌、动作、表情也说说?
    两个孩子都点头。我继续追问:能不能从他们的语言、动作、表情中推测一下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
    从孩子们的表情上,感觉有些困难,我决定放弃这一写作要求,继续问:还记得上车时的天气吗?
    ——天气很冷,但是有太阳。
    ——下车时候呢?
    ——就在车上一会儿,应该还是很冷但是有太阳。
    ——把今天咱们一起讲的事件整理出来,作为今天的作业。
    一周后,孩子的家长把孩子写好的作文拍成图片发过来,我要求把作文打成文本稿,因为我要跟孩子们一起修改。两天后,文本稿发过来了,还跟了一句留言“我一边打一边想,这个作文实在是太low了”。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常常带有谦虚的成分,我看了一下,虽然写得还不是很好,但是我提出的几个要求基本达到了,应该给予肯定。
    说真的,孩子写的那几行字我自己几分钟就敲进去了,之所以一定要让家长打,主要是想让家长介入孩子的学习生活,具体了解孩子的现状和不足,不要简单地用“好”、“不好”来评价孩子,要去感受孩子的困难和进步。家长对孩子功课的辅导可能没有老师专业,但是会更接近孩子的思维,像上面的谈话,家长完全可以做到,如果能够坚持下去,孩子对生活就可能逐渐由自发状态走向自觉状态,就能够把生活经历一点一点地转化为作文。
                                                2016.1.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脸红的太阳
后一篇:在海中央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