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魅
哦,天哪!
一位老哥问我:什么叫“鬼魅”?我说我说不清楚。他不怀好意地说:说不清楚还到处乱用?他说的是我喝点酒以后,在一个群里和几位老朋友聊天的事,扯到了一些事儿,心里觉得怪怪的,就随手抓了这个词。只是脑子里一下闪出来就打出来了,没怎么细想。如果真叫我解释,我还真说不清——也许说不清还硬想说清楚,本身具有“鬼魅”的意思吧。
记得上大学时,教我们古代汉语的秦老师正“闹调动”,学校不放行,他就不好好教书,上课讲着讲着就来要来一句:说不清,说不清!谁能说得清呢?哈哈哈……当时我们都不满意他的教学态度,可是后来想想,他讲的倒是实话——古人造出一个字、一个词,这个字词在现实和历史中磕磕碰碰几千年,谁能准确解读它当初的意思和流变的意思?既然说不清,那就承认说不清好了,跟生拉硬扯地自我编造相比,“说不清”才是真相,而那些试图通过杜撰树立个人权威的人说的话就很有点“鬼魅”的味道。
说到鬼魅,我第一个想到的是狐,不是喜欢在坟地里出没的小狐狸,也不是蒲松龄笔下的小狐仙,而是“狐假虎威”里的狐。《战国策》里记载了这个典故:“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这话说得冠冕堂皇、义正辞严,可包藏的内心则是狡诈,是一种让事实发生异变的伎俩。想想一只狐狸趾高气昂地走在老虎前面,接受其实并不属于它的敬畏,是一副多么无赖的嘴脸!
说到鬼魅,我第二个想到的是蛇,不是引诱夏娃吃了苹果的蛇,也不是那条咬了农夫的忘恩负义的蛇,而是“杯弓蛇影”里的蛇。汉应劭《风俗通义·怪神》中说:“予之祖父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请见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中,其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腹疾痛切,妨损饮食,大用羸露,攻治万端,不为愈。”如果真是蛇或者蛇的影子让那个杜宣生了一场大病也就罢了,结果竟然是一张弓的影子,可见蛇有多么让人恐怖。恐怖可以不喝那杯酒啊,可是不行,因为赐酒者是“令”,实际让这位主簿生病的不是蛇影,也不是弓,甚至也不是那个叫应郴的人。
说到鬼魅,我第三个想到的是人,不是马路上走着的人,也不是田野里忙碌的人,而是那位复姓南郭的先生。《韩非子》里说:“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每次想起“滥竽充数”这个典故,心里都忍不住要笑,让我想笑的不是齐宣王喜好排场而被欺骗,也不是南郭先生胆大包天竟敢骗到国君头上,而是这个骗子竟然能够逃掉。最让我玩味不已的是,这家伙跑到哪里去了呢?后来他靠什么生活?有没有讨到老婆?……
当然,如果我们放开大脑去想,围绕“鬼魅”的联想还可以有第四第五第六,第一千、第一万。因为那只外强中干的狐狸没被老虎吃掉,那条无处不在的蛇还在杯子里游走,那位南郭先生的基因很可能还在这个王或者那个王的乐队里吹着竽(当然也可能换成了喇叭),所以我们其实一直生活在鬼魅之中,甚至自己的心里也时不时地鬼魅一下。对于鬼魅,我们说不清它,但对它并不陌生。
2015.12.28-2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