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中的故事和情节
哦,天哪!
英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文艺评论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里有这样一段话:
“现在,我们该给情节下个定义了。我们曾给故事下过这样的定义:它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事件的。情节同样要叙述事件,只不过特别强调因果关系罢了。如‘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便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虽然情节中也有时间顺序,但却被因果关系所掩盖。……对于王后已死这件事,如果我们再问:‘以后呢?’便是故事,要是问:‘什么原因?’则是情节。这就是小说中故事与情节的基本区别。”(P75-76)
我是在《解读禁忌》里读到这段话的,赶紧找来原著查阅,原来这本书出版于1987年,我早已读过了。可是当时为什么没有发现这段话如此精辟?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福特斯的这段话——当年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在故事里,人生只是在时间里行进的一种状态,还没到追问“为什么”的阶段。如今觉得这段话精辟,是因为我已经在思考一些问题了。
别的问题先放下,主要想说说对学生写作方面的思考。
对写作,我有一个未必恰当的概括:任何写作,都是关于“成长”的,行为的成长,情感的成长,学识的成长,思想的成长,道德的成长,人格的成长……不论写作者在什么年龄段,有什么话题能够逃出这样一个大主题吗?只不过人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关注的成长内涵不同而已,比如说,小学阶段喜欢讲见闻,初中阶段喜欢谈感受,高中阶段喜欢说思考,再大一些还在写作的人则大多是反刍了。
那么,什么载体适合承载“成长”这个话题?具体点说,是故事还是情节?毫无疑问,故事只是叙述,而情节带着思考,由生活中的事件引发了思考,才可能成为成长的原因。这样一说,写作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了——把生活中的事件组织好,把自己从中获得的思考恰如其分地融合进去,就是一篇很不错的习作。难点在于“组织好”和“融合”,这是写作技巧,需要学习。我曾讲过“让情思与素材相遇”,想说的就是“融合”问题;而“组织好”则可以通过“主题阅读”和“写作支架”来积累和训练,主题阅读最好按照文章主题、事件、意象这样的序列组织,写作支架要能体现例文解读图式化和写作指导路径化。
有些学生的作文写得没有内涵,不只是生活单调、经历不足,主要是因为不会思考,找不到“因果关系”,仅仅停留在“故事”层面,没有上升到“情节”高度。怎么解决?简单地说,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因果分析思维问题;具体点说,就是通过对生活事件进行虚拟变形(干扰素)、背景转换(关系变化)、剪辑组接(剪裁和组材)等方式,让写作者的目光进入非常态(陌生化),这是训练方法问题。
有些学生的作文写得没有厚度,是因为不会从不同维度对主题进行事件“叠加”、层层挖掘,不会从同一事件的不同层次或角度获得不同的感悟,或者从不同事件中发现共同的因素,写成了一事一议的简单逻辑关系。经常跟学生说,文章要学会用“闲笔”,在直奔主题的时候要能适时、适量地引入“题外话”。其实文章哪里有“闲笔”?所谓的“闲笔”,不过是在奔向主题的过程中,设法扩充读者的感受和思考范围而已,最终是为主题的宽度提供支撑。
有些学生的作文写得没有文采,是因为不会赋形,就是不知道自己的心理、感情、思考通过什么来传达。从叙事文角度来看,可以承载主题的无非就是人、事、物、景几个方面,挑自己熟悉的材料去叙述、描写就行了。问题是,很多人认为没有文采仅仅是语言的问题,这就有点舍本逐末了,文采主要是思维问题,语言只是外在表现形式。更问题的是,不少语文老师一直找不到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甚至认为语言能力是天生的。不想说具体的训练技术,说说对阅读课上对课文的处理吧。不少语文老师有一个致命的思维定势,就是认为所有入选的文章都是好的,这也好那也好,带着学生在课文里转一百个圈圈,掰玉米时就扔了西瓜,追蝴蝶时又扔了玉米,最后几无所获。其实一篇文章只要从一个角度读透了就行了,叙事好就学它叙事,写景好就学它写景,人物描写好就学它人物描写,对话好就学它对话,议论好就学它议论……要“用课文教”啊,叶老早就说过了。其他内容不是还有别的课文嘛,每篇课文的教学点不要贪多,贪多嚼不烂。另外,并不是每篇课文都完美无瑕,让学生找找不足,讨论讨论修改方案,训练训练批判性思维,有什么不可以呢?尽信书不如无书,古话了。
前面用了好多次“事件”这个概念,既没用“故事”,也没用“情节”,这是因为“事件”是生活的原态,没经过作者的加工,经过加工的要么是“故事”、要么是“情节”——大多是“情节”而不是“故事”,这很像诗歌里常用的“景物”、“画面”跟“意象”、“意境”的关系。从事件到故事再到情节,这是从生活中选取写作素材、从素材中提取写作价值的基本路径。
2015.12.8-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