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和生活的结构
哦,天哪!
书,是结构化的语言,是结构化的思想感情,是结构化的生活。
1
一篇文章的第三行告诉我,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就职仪式上,主教卡辛在致辞。主教讲得很长很长,肯尼迪不得不压缩自己的讲话稿。文章的第八行,肯尼迪在打趣卡辛,说因为他的啰嗦而成就了自己演讲的精彩。文章的第十一行,卡辛告诉肯尼迪,他看见台后在冒烟,以为是炸弹,所以故意拖延时间让肯尼迪推迟上台。其实那是一截电线短路。一场虚惊里的人性,我用五分钟读完。
这已经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无法在我们的生活里复制。而很多让你很无奈、很烦恼、很生气、很愤慨的事依然在生活里发生,不过我们不相信这些事件背后,或许还有很温暖的人情、很高尚的人格、很感人的担当。生活中,挡道就是挡道,吵架就是吵架,批评就是批评,刁难就是刁难……将来写进书里,我们才能看到原来生活事件并不是那么简单,更不是那么糟糕。不过那时,我们又认为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2
一本小说,第一页到第三页写一个家族在建造园林,第一百二十八页写这个家族遇到了灾难,第三百六十七页写人去园空。第一页里,主人公不会想到自己要走进第一百二十八页里的那种时代,要发生如此悲惨的事件。如果他知道第三百六十七页的结局,还会做第一页到第三页里的事吗?还会在第一百二十八页以后的岁月里那么恐慌、那么悲伤、那么毫无意义地挣扎吗?
生活的乐趣在于未知,而生活中的人最恐慌的又是前途未卜。小说可以写成一个悲剧,也可以写成一个喜剧。人生终究不是一本小说,对于一个人的生命而言,人生只能是个悲剧,那么,要早早地知道结局做什么呢?我曾试着把小说的结局先看完,然后再从第一页读起,结果所有的故事都失去了味道,不再因人物顺达而欣喜,也不再因人物磨难而悲伤,因为结局已经在那里了,早晚的事儿。可生活是不能倒着过的。
3
李敬泽在《变成人的王》里,讲了楚灵王因为“猫王”的脾性而导致众叛亲离,最后“人们忽然发现,他的泪不是一个王的泪,而是一个父亲的泪”。灵王从胡闹到突然人性发现这个过程,用了九年时间,这九年里有多少人家因他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我咀嚼这个过程用了半个小时。我主要在想一件事:楚灵王作为一国之君胡闹时,知不知道自己是错的呢?“余杀人之子多矣,能无及此乎?”多么明白的道理,为什么当初就没想到呢?
书如烟海,虽然不能尽读,但就现有的储备,理解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是不难的。可是现实生活中却未必能做到,不是生活有多深奥,而是对一些人来说生活是一种障蔽,像拉磨驴子的眼罩。还是李敬泽说得好:“读历史有一大好处,就是这一页且看你起高楼,只管往下翻,才翻过十几页,楼已经塌了。”
4
读书,就是这么一回事儿——感受一个结构,解析另一个结构。
2015.9.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