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绍兴“三乌”

(2015-07-23 00:07:29)
标签:

乌篷船

乌毡帽

乌梅干

绍兴

旅游

分类: 生活絮语

绍兴“三乌” 绍兴“三乌”

哦,天哪!

    昨天坐人力三轮儿游了书圣故里、蔡元培故里、鲁迅故里和八字桥,路上,蹬车的孟师傅说:绍兴有“三乌”——乌篷船、乌毡帽、乌干菜。

    在画扇桥拍照时,他特意从车座里拿来乌毡帽给我和孩子当道具,不过那是冬天戴的,现在戴有点“夏行冬令”。他有这份心思,让人感动。

    乌毡帽在小说里常见,可惜不知长什么样,拿在手里才知道影视看到过,翻过来像一只舀水的葫芦瓢,但前面宽而扁,仿佛礼帽和鸭舌帽的合体。想想当年阿Q们戴着这样的帽子沿着石板铺的河沿走,帽檐下迷蒙的眼睛里眨着怎样的光呢。

绍兴“三乌”
    今天早晨先去了周恩来祖居,又看了贺知章故居,然后去东湖,坐了乌篷船。小木船窄窄的,像一片去了瓤儿的黄瓜,坐上去就有江南水乡的韵味,难怪古人喜欢说一“叶”小舟。不过颜色一色儿是黑的,连同上面的拱形篷。师傅坐在船稍,手里拿一只木桨,但不是划船用的,他把它放在船尾用来控制方向,划船的桨在右侧,用脚摇。

绍兴“三乌”
    东湖真是太漂亮了,清澈的湖水倒映着青山、白云、蓝天,特别明净。右边的山悬崖绝壁,石壁上布满了雨水浸渍出的各种花纹。奇特的是,绝壁不时凹进山里,形成直立的半包围或全包围的喇叭形、花瓣形、棱柱形等各种形状,小船贴着绝壁钻进去,真像坐井观天一样。除了瘦瘦的乌篷船,还真没办法进去呢。

绍兴“三乌”
   下午去看看沈园,粉墙上那两首《钗头凤》斑驳地讲述着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故事,让人神伤、感动,又赞叹不已。导游的女孩子穿着黑色的裙子白色上衣,声音轻柔地讲述,树木、花草、细竹都不言语,只有不见影子的蝉“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

    晚上到“屋里菜”去吃饭,专门点了乌干菜扣肉,这样“三乌”就齐全了。所谓乌干菜,其实就是常说的梅干菜,萝卜缨子做的。吃起来也没什么特别,但是和它一起蒸的肉非常好吃,有很浓的木头香,这是别的菜做不到的。

    饭后到仓桥直街走走。那是一条保留下来的古老街巷,石板小路,粉墙碧瓦木门窗。与一般的古街不同,它不是作为景区存在,而是现实的居民人家,窄窄的小街有住家,有店铺,有医院,有厕所。我们走进一家制章的店铺,那些木质的章料让人爱不释手,估计价格不菲,欣赏一下就撤了。还有一间“王羲之书法研究所”,门面不大,可名气吓人。孩子说这里真是到处都是书法呀,景点、店名儿、墙壁,几乎没有地方没有书法,真好!他给这几天的游玩作了一个评价,认为在书圣故里玩得最有收获。

    孩子他妈妈特别喜欢粉墙上的书法,白底黑字加一颗红色的印章,她说那韵味儿一下子全出来了。

    有时我想,绍兴的“三乌”是不是跟书圣、跟笔墨有着某种审美上的联系呢?果真如此,绍兴人爱美可真就到家、到骨子里了。

绍兴“三乌”
                                                     2015.7.22-23(绍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故里
后一篇:风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