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未来的邀约
哦,天哪!
孩子今天进行小学毕业考试。
昨天晚上就开始闹腾了,要求他妈妈今天去给他送考,还得穿红色旗袍,叫做“旗开得胜”,下午穿黄色上衣灰色下装,叫做“走向辉煌”。没好意思给我提要求,可能知道我不会理他,或者估计我弄不到送考的服装,据说爸爸要穿黄马褂,叫做“马到成功”——这得皇上赏赐,我没地儿找皇上去。
闹腾这事儿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前段时间高考、中考,各种送考“文化”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觉得好玩,有感觉,大概就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仪式感”吧。另一个原因是我故意挑起的,我带他去大润发买了油条,还说早餐要吃一根油条两个鸡蛋,取意“100”分。这是我们上学时流行的考试“文化”,拿来逗他玩。从这两个原因中,也可以看出时代感——我们看重的是吃,整到肚子里才实惠嘛;人家看重的是穿,展示出来别人才能看见呀。
也只是闹着玩,其实对这种考试我们根本没当回事儿。之所以要带着他玩,是想让他记住小学结束时的种种经历,否则将来少了些回忆。再说了,马上要进入中学了,儿童的爱玩天性可能很快就会被社会化,被当作小大人来要求了。烂漫的春天即将过去,挺让人留恋的,不是吗?他自己还没有这种意识,而我们作为父母是经历过的,要通过一些活动来提醒。
一想到将来,人的心情便复杂起来了,有成长的喜悦,也有不得不成长的无奈。我以前的学生家孩子初一即将结束了,告诉我最近孩子一直在背期末考试的复习提纲。然后说:背这些,就是为了考试吗?我说:别心疼孩子吧,因为我们救不了他们。
我们知道孩子的成长真正需要什么,但是我们不敢让他们脱离成长的程式。既然要走程式,就不能什么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说、去做。从表情到心情,必须进入特定的程序。
但是,我依然坚信学习是为了生活,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对未来生活的拓展与提升,它不应该取代孩子当下的生活。上午收到一所小学校长带来的一个小册子,学校自己编印的,列出了“小学六年要完成的60件事”,从爬山、玩雪、观察蚂蚁,到打水漂、当一天家、收集对母校生活的记忆,书的地角上有一句话,“教育即生活,生活即课程”。非常赞同!不要把学习和生活割裂,更不要把二者对立,让孩子在生活中,让学习也在生活中,不好吗?
有时我也会把时间顺序打乱了看——假如孩子到了我现在的年龄,而他还像他现在这样生活,行吗?成长的无奈其实不来自教育,甚至也不全来自社会,而是来自无始无终的时间:我们只能在一小段时间里活着,而这一小段时间包含着一个人生命的各个部分。无奈是无意义的,不如让孩子在每一段时间里享受他们应该享受的生活体验。“享受”这个词用的有点泛滥了,因为生活中有很多经历不是享受,甚至是受罪,比如面对学不会的知识,比如面对做错的题目和别人的目光。感到受罪是因为还在当下,如果把时间拉开看,依然是享受,所以有人说“回忆总是美好的”,这符合审美的特征:时间造成的距离,还有功利心的消失。
中午到家,孩子就跟我讲一道数学题,说是有一套房子里住着三家人,卧室面积分别是15平米、25平米、30平米,好像是要求计算各家应付的房费,这都不是问题,问题是还有厨房、卫生间等公共设施,于是产生争议,有人说应该这样计算,有人说应该那样计算。我没看到原题,不好做出是非判断,但是能感受到孩子对这个题目的在意。孩子他妈说:你已经思考了,这道题对你已经有意义了。可是孩子看不到这个,他关注的是谁对谁错。这就是时间在作怪。对于人的一生来说,做错一道题实在算不了什么,而当你只关注这道题目时,那就是个是非问题。
我们可以用“无所谓”来安慰孩子吗?别忘了,咱中国可是有句名言的,“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的时候往往只有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一分之差,和心仪的学校或者专业擦肩、家长要掏几万甚至几十万择校费的事情不是比比皆是吗?纵然我们是千年妖狐,怕是也无法改变人生的方向。
面对未来的邀约,我们承受着太多不可知的压力,我们能给孩子什么呢?即使已经站在时间的另一端,我们依然无法告诉孩子应该先迈哪只脚,只能嘀咕一句,“做最好的自己”。人生最深沉的苦恼不是眼前有多难,而是不知道将来是什么样子,这种“无从把握”让人心慌意乱。
蒋勋在《美的沉思》中说:“人所面临的永远不能克服的灾难其实是时间与空间。”是不是很悲观?不过既然知道什么是不可变的、什么是可变的,我们还是可以探索出人生的框架的。他在讨论北宋山水画时,还有一句话似乎可以作为人生格局的规划,“远取其势,近取其质”。做个好人的方向不变,身边的事,该乐则乐,该忧则忧。
就把这些杂乱的思绪,作为孩子小学毕业的纪念吧。
2015.7.2-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