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有“我”之境
——听高三作文指导课的收获
哦,天哪!
市个人课题读书展示交流活动有一个听课环节,我选了一节高三作文指导课。看着学生的学案,我在犹豫,这节课我是听还是不听?《作文仿写训练之议论性散文写作》,“仿写”、“训练”、“议论性散文”,这和我一直探索的“生活作文”相去太远。可是又一想,还有十天学生就要进入高考考场,采用这种应急性的教学方式,是合乎学情的,于是决定留在课堂,看老师如何操作、操作出什么效果。
老师先让学生读两篇高分作文,说说“你欣赏哪一篇,理由是什么”。学生读完,自由发言,有说主题深刻的,有说思路流畅的,有说结构自然的。老师小结:议论性散文,某部分相当于议论文的某部分,结合生活提出问题、分析论述问题、联系现实解决问题,进而提炼出这种文体的特征是“记叙文的框架+议论文的思路”。觉得能从文体特征角度形成写作的思维路径,挺好。
为什么要提倡写作这样的文体呢?一是构思便捷,不用像正规议论文那样要进行严谨的立论、精心地选材论证;二是思路顺畅,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悟出了什么,随生活内容的展开,自然涌现。教师从文中提取出一些关键词:“不由心中一动……忽而想起……想起……”总结说:高考最怕“无我作文”,而这样的写作思路却能清晰地展示“我”的思考过程。说得好!最近辅导了很多学生的作文,就是堆砌一些事例和名言,作者从中思考了什么、思考出什么很模糊,甚至很淡化。用语言方式引导学生写出“有我作文”,方法虽然有些生硬,但绝对有效。
老师旧话重提:为什么说例文1不如例文2好?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例文1没有把“我”带进去。老师再次出示从文章中提取出来的标志性词语:“我倚在窗前翻看……我合上手中的文集……我摩挲着书脊……我瞥见窗外……”指导学生分析,然后小结:“我”的在场包括两方面内容:“我”的行为和“我”的思考过程。至此,“我”为什么要在场、如何在场已经明确。我发现,这种作文教学方式并非“仿写”,而是借助别人的文章抽取写作的思维路径,让学生找到生成自己作文的方法。
接着,老师出示学生向他提出的关于写作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解决的办法,然后小结:方法一,由阐释推导出中心句;方法二,通过对比得出观点;方法三,从困惑入题到感悟结题,以防阅卷老师误以为扣题不紧。我给这三句话进行了写作方法提炼——顺向起笔、逆向起笔、变化过程。
也许,这位老师的设计思路和我的感受并不完全相同,因为在听课过程中我也在不停地把自己的作文教学想法融合进去。课堂给我的启发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借助文本进行的案例式作文教学是有效的方法,但不应该停留于欣赏别人文章怎么好的层面,而应该深入到写作路径剖析的可操作层面,让学生借助对文章的阅读找到写作的具体策略,即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怎么用。
2.除了议论性内容可以用抽取写作路径的方法进行作文指导,还可以扩充至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抒情等各个写作要点,思路依然是“在什么情况下用”、“如何使用”。
3.不论用第几人称结构文章,“我”必须在场,在场的方式可以分解为表层在场和深层在场,即语言行为描写和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可以和“纠结”与“消解”结合起来理解。
前一段时间一直想和几位老师联手做一次“主题课”,以课文《二泉映月》为蓝本,以环境描写为突破口,把文本阅读、音乐欣赏、写作指导融于一体,可惜一直没找到合适的课堂架构方式,听了这节作文指导课,思路豁然开朗。——还有比听课解决了自己的困惑更让人快慰的吗?
2015.5.29
附:例文2
春上花枝
海安中学考生 夏润慧
暮春三月,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我倚在窗前翻看《苏辙文集》。忽见《黄州快哉亭记》中一句话:“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不由心中一动。
“不自得”只因总想依靠他人,而“坦然”便是因为一心一意追逐自己的梦想,不寻求他人帮助,最终获得成功的感觉。
苏辙一生并非坦途,虽追求仕进,却总不能实现济世安民的梦想。其实他大可学习旁人找官员提携自己,如朱庆余一般呈上《近试上张水部》,但他偏不,近乎执拗地独自追寻自己的梦想,最终当了黄州一个小官,也算是“其中坦然”,“何适而非快”吧。
我合上手中的文集,凝视窗外春光,忽而想起古今有报负的文人们莫不凭一己之力而非假他人之手,在仕途显达之时获得成功的感觉。或是坦然舍弃仕途,在追寻真我时感受到实现人生价值的快意。
曾晰言其志为“暮春者,春服既成,童子五六人,冠者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想必在他不假外力的实现梦想之后,心中定是快意无比吧?杜牧在《西江怀古》中咏叹:“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凭一己之力而实现闲歌明月,观鸥与夕阳的梦想,将何适而非快!明代张居正出身寒微,却因一颗济世安民之心,不寻求他人帮助,最终成为内阁首辅。当他实现造福百姓的梦想时,他必定体味到了成功的感觉。
想起憨山大师有言:“世界光如水月,身心皎如琉璃。但见冰消涧底,不知春上花枝。”这“皎若琉璃”的身心,莫非不是因他们的自立自强?正因士人不寻求他人帮助,自己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艰难前行,才能体味“冰消涧底”,“春上花枝”的快意,在实现梦想之时获得旁人无法帮助得到的成功之感觉。
我摩挲着书脊,想起当今有的人如鲤鱼一般不愿努力,害怕跃龙门时的艰难险阻而托关系,导致恶劣的“走后门”习气,令人叹惋。
其实,若我们像苏辙一般坦然,不畏艰险,拥有深层的生命自信,敢于体验成功路途上的大悲怆与大喜悦,则无论是读书人或是芸芸平头百姓,都能获得成功的感觉——那种无可比拟的喜悦。
我瞥见窗外的春上花枝,心中喜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