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事件内涵发掘的基本路径
哦,天哪!
不少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事件的叙述清晰、完整、生动,但是对事件的意义发掘却缺少章法和深度,导致文章事件的叙述意图不强、事件与主题联系不够紧密、事件的功能发挥不够充分。其中的关键在于对事件内涵发掘的方向不明确,抒情、议论的角度与主题不统一。那么,对事件内涵的发掘可以有哪些角度呢?某种意义上说,发掘事件的内涵,实际就是对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探寻与处理。
马正平先生在《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中,对“因果分析”进行了这样的说明:“因果分析是对某种现象之所以产生的原因、背景、功能的逻辑关系的分解、呈示,即解剖、追问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生成、相互决定的内在逻辑联系的思维操作过程”(P126),“按事物存在的三种时间状态——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因果分析可以分为三种最基本操作模型:原因分析、背景分析、功能分析”(P127)。以此论为借鉴,对事件内涵的发掘可以沿下面三条基本路径展开:
一、成因分析——事件的形成条件
一个事件的发生,不论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都有一定的原因,把这些原因条分缕析地分析出来,可以帮助我们寻求事件发展的规律,就是对事件“前在”意义的发掘,其价值在于告诉读者在什么样的前提下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事件。
我们以作文题《缺憾》为例,来具体说明事件内涵发掘的基本路径。
事件1:家里有一套完美的陶瓷餐具,一次一只小花碗被我敲了一个小豁子。从此我以这个小缺口为标志来辨认这只碗,主动用这只有了缺憾的小碗,进而发展到不许别人用它。
分析1:这只漂亮的餐具从哪里来?我喜欢它的什么特点?什么原因导致我把它敲了一个小豁口?为什么我不许别人用这只小碗?
这些问题可以引导我们将运思方向指向事件的过去,进而追述餐具的来历及其包含的特殊意义,补叙小豁口产生的原因。这样的叙述可以展现更加开阔的生活背景,表达对生活中一些美的理解,特别是可以对我造成“缺憾”原因进行介绍,这些分析的写作价值在于揭示什么是“缺憾”、缺憾常常由哪些原因造成,为作文的主题确定可然性方向。
二、元素分析——事件的当前元素
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可能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是我们可以对其构成元素进行分析,判别哪些是可控制元素、哪些是不可控元素,哪些是眼下可操作元素、哪些是眼下不可操作元素,哪些元素处理有外力可借、哪些元素处理无外力可借,解决哪些元素可以使事件向这个方向发展、解决哪些元素可以使事件向那个方向发展……这样的分析,常常可以从茫无头绪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种探索生活事件的思路,也是处理写作事件的思维路径,是对事件“此在”意义的元素化分析。
事件2:一次外婆来我家,用了这只有缺口的小碗。我很不高兴,责问她为什么样用我的碗。外婆莫名其妙,并且立即把有了豁口的小碗还给我。可是我还是不依不饶,让外婆很尴尬。
分析2:为什么外婆用了我的小碗会导致我产生如此强烈的情绪反应?外婆应该如何解释选择这只小碗的理由?我是如何不依不饶的?外婆尴尬的表现和内心活动如何?
这些问题可以引导我们的运思指向事件的当下,探索人物可能出现的动作、表情、语言,进而从中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情绪反应和解决矛盾的行为。其中“责问”、“还”、“不依不饶”等行为词语是人物动作、表情、语言描写具体化的入口,“不高兴”、“莫名其妙”、“尴尬”这些抽象的表情词语是心理描写具体化的入口。而这些具体的描写,从写作意义上讲,则是对正在发生事件各种元素的观照,也是对事件未来发展方向的过程性确定。
三、意义分析——事件的未来效果
一个事件出现以后,除了可以对其成因、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外,还可以通过对其未来发展方向和结果进行预测,对与其相关的人和事的影响进行探索和讨论。这样的分析是站在“原因”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未来可能性、作用的瞻望,从而引导我们恰当地对当前事件采取合适的干扰措施,即对事件“后在”意义的预测。
事件3:外婆离开我家时,我没像每次那样送她到公交站,只是在她离开时悄悄站在窗口望着她的背影。我觉得我和外婆之间也产生了一个小小的豁口。
分析3:为什么外婆走的时候我没像以前一样送她去车站?我看到了外婆什么样的背影?在今后的生活中,这个小豁口会对我的心理、行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会对外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可能发生的变化,我有哪些反思或感悟?
这些问题可以引导我们的运思指向事件的未来,探讨生活中这些微小的事件对人内心世界、人与人关系的影响,进而表达自己对事件的反思,对人生的过程中一些问题的感悟,最终指向成长意义。
可以把上面的内容概括为下面的思维图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事件内涵发掘的三个方向、路径并不是在同一篇文章里都需要出现,也不是一定要按过去、现在、将来的顺序展开,同一个事件内涵的处理可以同时综合运用不同的探索方向和方式,从而达到有机、自然表达的效果。
2014.7.28-2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