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亲密码

(2014-07-02 21:29:11)
标签:

父亲

儿子

密码

血缘

价值

分类: 生活絮语

父亲密码 父亲密码

哦,天哪!

    朋友见到我的小儿子,都说他越长越像我了。我私下问他:儿子啊,你越长越像爸爸,怎么办?意思是爸爸不够帅气,你懊恼不?小儿子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不像你,像谁呀!心下窃喜,看来儿子还是认同老爸的,至少目前还没有觉得老爸有多么地不值得一像。

    偶尔瞥一眼儿子正在看的电视剧,好像是《苏乞儿》。父亲穿得破衣烂衫,带着小儿子蜷缩在漏雪的破屋里。来了一个衣着光鲜的故人,父亲求他把孩子带走,说跟着他受冻挨饿。小儿子哭喊:我不走!我要跟爹在一起,再多的苦我也能受。眼眶一下就酸了。

    父亲和儿子之间似乎潜藏着一个谁也不知道的密码,彼此都破解不了,于是只好被一个冥冥之中的力量捆绑在一起,哪怕父亲已经不在人世,还是无法断开。那是一个宿命般的密码,或许只有上帝知道。

    而父亲与儿子之间,一直都在试图破解这条密码。

    儿子很小的时候,问他:长大想干什么呢?他想了半天,觉得开出租车可以一直坐在车上,他喜欢坐车,于是说:当出租车司机。稍大一些,对电脑游戏情有独钟,回答说:开网吧。等他能够了解我的工作以后,人生目标渐渐靠拢过来,一会儿说当老师,一会儿说做教研,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我知道,儿子可能意识到自己和爸爸之间有一条剪不断的纽带,所以他必须像父亲,他选择顺从。

    我的父亲还没有看到我的叛逆期就去世了,所以我和父亲之间从来没有过对抗。但是我知道,几乎所有的儿子和父亲之间都有一段形同水火的经历,他们都在打量对方:——这是我的父亲?——这是我的儿子?首先向这个密码提出质疑的大多是儿子。事实上,当人生观渐渐形成,没有哪个儿子想和老子走完全相同的路,一眼望到结局的人生是小说和戏剧的主题,不是真正的人生,真正的人生波谲云诡,这也是人生情趣所在吧。儿子发现了这一点,试图解除父亲密码的控制,走自己的路;而父亲依然沉浸在自己密码带来的安定里,希望这条密码能够把儿子引向自己认为正确的路径。父子之间都迫切希望解密,两个人头顶着头在那里争执,其实谁都不可能猜中上帝的心思。有人试图这样来解读父亲密码:

    七岁的时候:爸爸是个伟大的人,他什么都知道。
   十四岁的时候:好像爸爸有时候也犯错误。
   二十岁的时候:老爸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二十五岁的时候:老爸什么都不懂。
   三十五岁的时候:如果爸爸当年有我现在这么聪明,他早就成为百万富翁了。
   四十五岁的时候:我不知道是否我应该和父亲商量一下这件事,也许他会给我一些建议。
   五十五岁的时候:很遗憾,父亲已经去世了。坦率地讲,他的有些主意的确不错。
   六十岁的时候:我亲爱的爸爸,你是一个几乎无所不知的人,只可惜我太迟认识到这一点。
   这只是儿子的反思,如果有人把父亲的应答也总结出来,这就是父子之间的解密过程了。虽然从头到尾也没弄清究竟是怎么回事,但是对密码的态度却经历了波峰浪谷。在儿子回转的过程中,真的是通过密码理解了父亲吗?抑或是自己成为父亲后拥有了父亲密码?

    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的父亲似乎一直站在我背后,看着我和孩子一起成长。隔代亲,祖父和父亲、父亲和儿子的密码悄然相接,父亲对祖父密码的解读延续到对儿子的教育中,甚至还要延续到更下一代。哪个男人不在探寻家族的繁衍脉络?这不仅仅是血缘的问题,似乎也不仅仅是感情问题。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族谱、祠堂、祖坟……活着的人始终在打捞祖先的遗迹,以此作为自身存在的背景或者行事的基础,人们想要的,似乎也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物件,而是这个物件承载的价值追求。鲁迅先生的《<呐喊>自序》里有对家事的零星感慨,余秋雨先生在他的《借我一生》中作过详细探讨,而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里的表达似乎更为直截了当: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父母去世以后,哥哥他们不忍再看二老的遗像,都悄悄地收起来了。我身边保存的,是父亲年轻时习武用过的九节钢鞭,还有母亲托人辗转从香港买来的一本《圣经》。以前经常一个人走夜路,我喜欢把钢鞭放在包里,有它在,心里不恐惧;现在我却经常对朋友说,我们家的家教背景是基督文化。儿子对钢鞭更感兴趣,他应该还停留在“侠”的阶段,还没有进入对“义”的探讨。

    我曾在《柔软的牵挂》里写过一个细节,“孩子经常给我出难题:蚊子叮你,你也要宽容它们吗?我承认我做不到,我会毫不犹豫地拍死它们;我能做到的,是对它们的叮咬不恼怒,承认吸血是它们生存的需要。”朋友的评论中留言说“侠骨柔肠”。我喜欢这个评价,四个字,道出了我对人生状态的定位。而这四个字就是父母给我的全部遗产,或者就是我们之间的密码?

    我和儿子也一样无法揭示密码的真实内涵,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由形而上的探索回归到形而下的体验,我说我要带着孩子走进生活,让他看清父亲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至于这个样子背后的东西,还得他自己慢慢去摸索,在当下,也在将来。那是一种属于他的未知的乐趣。

                                                        2014.7.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散落的书
后一篇:小鸟的别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