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善意
哦,天哪!
小鸟知道树充满善意,所以喜欢在树上筑巢,喜欢在树梢上歌唱。“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剔除对“鸟”的贬抑,说明鸟们喜欢树林是共识,是祖祖辈辈生存经验的积累,不是个体行为,不是心血来潮。
世间生命大概都感受到了树的善意,很少有什么东西不喜欢树、不喜欢林子,大到狮虎豹,小到蚂蚁蚊虫细菌。蚂蚁上树究竟在做什么?小时候,蹲在树下可以大半天不抬头地看,蚂蚁劳碌着,匆匆忙忙;那么多蚂蚁爬上爬下,大树怎么会不觉得身上痒呢?大树不会认为看蚂蚁的孩子傻,不会认为偷偷摸摸粘知了的孩子坏,也不会认为盯着果子流口水的孩子没有出息。它捋着长须,慈祥地看着一群孩子撅着屁股在自己脚下弹玻璃球;它默默站立,让老人在它身边眯着眼睛晒太阳。
静静地看着枝头玲珑别致的叶,叶下千姿百态的花,花后百味俱全的果,心里便不由生出平静、安详和喜悦: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命啊,竟然如此和而不同,从里到外,散发着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统一!
人类非常喜欢拿树说事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树欲静而风不止”……其实说的都是人的事儿,根本不是树的想法。树长出来的枝叶、花果,都是自身的需要,不因为谁,也不为了谁。因为心无所施,便无求报之念;因为体无所失,故无怨怼之情。于是树的枝枝叶叶、花花果果都长满了善意。古人称树为“木”,今人说一个人反应不敏为“木”,人“木”或许是缺陷,而树的善意正在于它们的“木”。
人们经常用“无欲则刚”来激励自己加强修养,其实这句话说得并不好。大凡生命,谁能做到无欲无求?如果以无欲作为前提,这世上便没有能“刚”起来的生命。再说了,既然已无欲,“刚”为何来?“刚”形容的当然是内心的强大,却总有点剑拔弩张的味道。各人有各人的生命形式,哪有什么高低强弱之分?树的善意来源于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活,落脚平地便在平地生根,落脚悬崖便在悬崖立足,肥沃便肥沃,贫瘠便贫瘠;高大的树有高大的天空,低矮的树有低矮的水分,彼此找到自己的生存态位,不攀比,也不欺压,甚或互相扶持。
孩子曾经问我:佛戒杀生,可是吃的粮食、蔬菜不也是生命吗?植物和动物在佛的眼里究竟有什么不同?我当时不知如何回答。看懂了树的特性,我觉得可以说几句未必正确的解释了:动物面对死亡是恐惧的,因而引起人的忧戚或愤怒;而植物面对死亡是坦然的,因而引发人的情绪是宁静和安然。
一对小鸟在枝头交谈,不知它们看中了哪一个枝丫准备安家落户,那种悠然、笃定的神情让人神往。我不知道,如果把它们放到人的肩头,它们是否愿意筑巢而居,但我知道它们一定是惊惶失措的。小时候看到小鸟自由自在地在小院里啄食,忍不住悄悄靠近,可总是在伸手的刹那,它们轰然飞去。妈妈笑我说:人心一动,小鸟就知道了。
是的,小鸟是灵性的动物,它们对树、对人心世态的了解,比人类更清楚。
2014.3.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