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草未沉默
哦,天哪!
养南方带来的凤凰树养得小心翼翼了,总觉得花草都害怕寒冷,进入冬天以后就赶紧把所有的花草搬进屋里来。
有两盆栀子花也从外面搬到阳台上来,可是整整一个冬天,这二位总是表现出蔫塌塌的样子。前两天下雨了,心想让它们喝点雨水可能会高兴点儿?就把它们又送到外面去,后来下雪也忘了弄进来。今天去看看它们,以为一定冻坏了,谁知人家精神抖擞,竟显出一冬天都没有过的翠绿来。心里有些困惑:难不成温暖还不如寒冷更适合它们生长?再仔细观察一下环境,有所醒悟,原来它们并不是怕冷的植物,它们更需要的是阳光和清风。心里大惭:自己以为好的,并不适合所有花草的需要。
想起前年搬家的时候,有两盆仙人球遗留在老房子的阳台上,过了一个多月才想起来,以为它们一定干死了,跑回去一看,人家活得好好的,,只是外皮有一点点干皱。搬回来以后还是扔到阳台上,偶尔给一点水喝,它们竟然生机勃勃,开了许多花,周围还长出一串小球。
大概十年前吧,花了一两百块钱从山东买了一个很大、叫虎刺的仙人球,球形和花都很漂亮。爱惜得不行,每天都要搬过来欣赏一番,顺便浇浇水,喂点茶叶渣子。可是过了不久,这家伙居然显出颓相,继而化成了一摊浊水。爱惜应该是所有花草都需要的情感,但并不是所有花草都需要过分的温暖或者水分,甚至充足的阳光。花草自有花草的习性,只有遵从它们的需要,才能让它们健康地生长,也才能算得上对它们真正的喜爱。这一点不是什么新的感悟,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里早就告诉我们“顺其天性”的道理,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而是把所谓的关爱看成花草最需要的东西,结果反而给它们带来了伤害。
和孩子一起吃饭,知道他最喜欢吃什么。有时不能回来吃饭,就特意买了他爱吃的东西给他。可是他并不因此感到高兴,问他,他说:再好吃的东西,不能一家人在一起吃也没意思。原来孩子最需要的不是可口的食物,而是一家人一起吃饭的那份安然。
有朋友问我,把孩子送到其它区一所名校就读怎么样。我知道这所学校非常好,可是离这里有四五十里的路程,不可能中午、晚上都回去照顾孩子。就算孩子放学的时候可以回到他身边,可是孩子在校的时候一想到父母正在几十公里之外,心理上是不是仍然会产生一种不安?所以每当遇到这类征询,我总是说:学习环境固然重要,可是让孩子能时刻感受到父母在自己身边,那种安定的心境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对花草我们可以出现一些失误,也有足够的时间去研究它们的习性。可是对人不行,你对他做了某件事,会立即引起他的心理反应,即便你尽快进行了调整,他的心理已经受到了影响,因此谨言慎行必须成为待人之道。至于孩子,就更应该尊重他们心理、情感的需要,并不是成年人认为好的都适合他们的需要。
适合天性需要的,才是最好的。花草不言,但花草的天性并未沉默。
2014.2.1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