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潮起潮落[2]

(2013-06-28 23:01:46)
标签:

血脉

姓氏

祖先

家风

分类: 生活絮语

潮起潮落[2] 潮起潮落

哦,天哪!

    我可以十分肯定地说,我没有重男轻女的倾向,甚至对女孩儿比对男孩子更喜欢一点,因为乖。可是,当我翻看家谱的时候,才意识到家族观念对于人的逼迫。“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什么是“后”?女儿难道就不是后代吗?你可以列出一万零一条理由来驳斥这个观点,可是到了家谱里绝对没有人认你这个账。

    我看到的这本家谱编得还是相当不错的,“×××与×氏生一女或几女,嫁给×××”,下面就没有了,如果想看一女或几女的后代情况,那得到夫家家谱里接着找,在父亲的家谱里绝对不会再出现,这叫“断支”——这一脉人到此为止。而与父亲相邻的叔伯们的家谱因为有男丁,可以不断地延续下去。我看到的更为残酷的家谱是不收录女儿,或者不交待女儿的下落。

    我指着一个“断支”给伯父看,伯父淡淡一笑,说:这是男性社会的产物,很残酷,但是没办法。我也知道,要把一个家族的变迁情况记录下来,肯定要有所取舍。可是我更知道,任何一个生命体的存在,自从有了这个种族开始就不可能中断,也就是说这个生命体是经历了几千几万年一路行来的链条中的一环,可是就这么咔嚓一声中止了,怎么能叫人不沮丧呢。而让人更加沮丧的是,这个生命体是有下线的,只不过因为是女孩儿,就宣布人家这条线到此为止了,是不是让人无法接受?

    就我所知,姓是母系氏族留下来的,在婚姻不固定的人类历史阶段,所有人都是随母姓的,而且早期的姓也的确带有“女”这个偏旁,比如“姜”、“姬”、“嬴”、“姚”等等。氏是姓的分支,是当同姓的人太多而不得不用另外的符号加以区分时才出现,所以常常是以聚居地、官名、工种等充当,比如“东郭”、“南郭”其实就是城东、城南,当然还有“西门”、“韩”、“楚”等等,这种获得姓氏的方式在日本还保留着;而“司马”、“上官”则明显是官名。不论怎么说,姓都应该属于女性,怎么就被后来的父系取代了呢?如果说是因为男性的体力导致文化占了上风,多少有点弱肉强食或者鸠占鹊巢的味道,今天依然如此。我无意为母系社会招魂,但是把女儿不当自家人,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

    我说所看到的家谱编得不错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子随母改嫁也有收录,明确标注嫁与什么人,改姓什么,说明这一脉人的走向,为将来可能出现的寻根行为留下的依据。但是改姓以后也不再记录其后代情况让人有些黯然——既然家谱是以男性为轴心,改了姓的男性就不再是这个家族的血脉了吗?既然家谱是以家族的繁衍情况作为表述对象,就应该把同一血缘的所有人都记录其中,而不能仅仅因为人家不再姓某个姓就将其开除出祖宗的序列。可见家族到了一定时期就变成了一种符号或者文化,血缘意义倒在其次了。如果家族不是以血缘、亲情为纽带,就显得冰冷而且空洞。

    在中国一般是不能拿姓氏开玩笑的,否则容易引发不必要的矛盾,这与尊崇祖先有着潜在的情感关系,同姓相亲也正是这个原因;日常见到陌生的同姓喜欢说“我们是本家”,于是关系就不一般了,这又显示出家族温暖的一面。

    尊重姓氏的另一个表现是喜欢追忆祖先中的标志性人物,帝王将相、文化名流、鸿商巨贾,只要有些影响力的人都可以。这种追忆往往成为一种家族精神,像一面旗帜,起到统一思想或者坚定信念的作用,很多人对此很执着。然而偶尔出现的一个两个贤能,和这个家族有什么必然联系呢?“我的祖上比你强多了”,是不是有点沾光自欺或者对现实的无奈?“毕竟,已经没落了”,这样的话有点欺祖,但也不失为对家族的清醒认知——既然没落了,就不要躲在前人的光辉里得意,而应该面对现实,做一个真实的自我。

    不沾祖宗的光,才有可能重塑家族精神,真正“光宗耀祖”。

                                                                  2013.6.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古老的阳光
后一篇:阳光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