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写作的特征与宏观思维
——作文思路展开“三法”
哦,天哪!
写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语言活动,古今中外一直有人在研究它,试图揭示其中的奥妙。但是大量的写作学著作似乎更接近文章学,对文章的部件、结构、语言进行解析,进而指出所举的例子为什么好或者不好。这样的写作研究或许能对写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效果肯定不好,因为“应该如此”与“事实如何”之间站着一个人呢,这个人才是决定写作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我认为写作研究、写作教学如果只研究现成的文章而不研究写文章的人,是很难有真正收获的。
讨论写作教学,必须理解“写作”是什么。这似乎不是个问题,但却是一个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为什么有人口头表达很流畅,却写不出文章?为什么有些人已经达到小说家、诗人水准,却写不出优秀的应试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给写作教学提供了哪些信息?
第一个问题马正平教授已经做出明确的回答:
虽然“能说”、“会写”都属于语言表达,但它们之间却有空间性与时间性之分:前者属于空间性语言表达,后者属于时间性语言表达;空间性语言表达具有感受的情景性和智力性,因而往往较少理性智慧和人格成分的参与;时间性语言表达具有逻辑思考的严谨性,因而往往需要理性智慧与人格力量的推动。因此,话语表达是一种情境化、智力化和非人格化的语言表达活动;写作表达是逻辑化、智慧化和人格化的语言表达活动。一个人要具有“能说”的本领,首先要具有智力水平,同时还要具备很强的空间情境的感受能力和体验能力;而一个人要想“会写”,除了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的生活智慧以外,更需要具备健康、高尚的人格力量与魅力。而现实生活中,那些“能说”却不“会写”者,往往是只具备前一种能力而缺乏后一种能力(或者后一种能力不强);反过来看,那些“会写”却不“能说”者,恰恰是后一种能力较强,而前一种能力较差;既“能说”又“会写”者,则是两种能力均达到较高水平。所以,“能说会写”者不仅是能人,而且是大能人,他在生活中受到特别的尊重、景仰,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第二版P34)
从马教授的文字里可以看出,写作必须具备逻辑化、智慧化、人格化等特征。
第二个问题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中也给出了参考答案:
知的方式根本只有两种:直觉的和名理的。见形象而不见意义的“知”就是“直觉”;名理的知识是“对于诸个别事物之间关系的知识”。艺术所摆脱的是日常繁复错杂的实用世界,它所获得的是单纯的意象世界。(P2-5)
小说家、诗人更关注美的塑造,因此直觉是他们把握世界的首要方式。可见,我们常说的写作与创作是不同的,写作不是对生活的“直观”的感受,而是理性的认知、思考、反思,要上升到概念、判断、推理的高度。
第三个问题需要我们进行一些分析: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的真实含义是可以在散文、议论文、应用文、小说、戏剧等文体中任选一种进行写作。对这句话的误读是“没有文体限制”、随便怎么写。为什么说是误读呢?
卡西尔在《人论》中指出:人类思维的主要特征是符号化,动物具有实践的想象力,而只有人才发展了一种新的形式——符号化的想象力和智慧,“词的用途不仅是作为机械式的信号或暗号,而是一种全新的思想工具”,“关系的思想依赖于符号的思想”,而“体式是人类思维的成果”。(P56-64)
从写作角度讲,一种文体就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文体混乱说明写作者在进行思考时思维是混乱的。这种混乱表现于阅读是不能按照作者的思维对语言进行准确解读,对作者的思路不能正确把握,对于文章内容不能全面理解;表现于作文则是对生活事件进行解析的角度模糊不清,文章的结构(即作者的思路)游移不定,文章的语体不统一。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对写作的特征和目的加以明确了——写作是对生活问题的直观感知、理性解析、逻辑化表达。写作训练的任务看似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实际是提高思维能力,是从生活中获取材料并借助文字进行分析,类似于理科的实验、军事上的沙盘作业,因此,说到底,写作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学生对未来生活进行演练,是为其未来解决问题进行的综合性演练。
马正平先生的《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应该说是难得的真正研究写作的著作,它的研究方式是指向人的,告诉我们“怎么想”才能写出文章,写出好文章。或许是我在写作教学方面的探索与此相似吧,被书中对写作思维的精微分析深深折服。但在折服的同时又在想,对于大学生来说这本书毫无疑问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但如何让中小学生也能从中获益?能不能用简洁的方式把写作思维说清楚?于是想起给老师们谈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转化成写作方面的语言大致可以用“看法→想法→做法”来对接吧。
“看法”是文章的立意部分,是对生活问题的判断和态度,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
“想法”是文章的展开部分,是对生活现象的分析,包括事件的成因、元素、道理。
“做法”是文章的结论部分,是明确落实自己观点的思路,包括态度、路径、方法。
作文很难依靠突如其来的灵感来完成,它不是从天上飞来的,而是从心田里一点一点长出来的,作文的种子可能是一种颜色、一个声音、一缕气味、一道光线,作文成长的土壤是学生对生活的感知,成长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成长的果实是学生自身的成长。
2016.8.22-2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