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科学生的学业管理
哦,天哪!
考上大学以后,经常做一个梦,就是重新回到高考的考场,面对那些考试题却什么都不会,醒来以后是满心的惶愧与不自信。自己解析这样的梦,大概是高考恐惧的延续。可是时至今日,我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再让我重回考场,我肯定考不上大学,除了自己所教的学科,其它大部分学科考不过学生。而且据我推测,持这种观点的老师肯定不在少数。韩愈也曾说老师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如此说来,每一位老师都是偏科的学生。
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是想否定学生应该全面发展,而是将心比心,提醒我们这些当老师的不要苛求学生每门学科都优秀,应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个很纠结的话题。我就曾跟学生说过:有特长是好的,可是如果考不上学校,你的特长就很难找到发挥的平台,特长的价值也就无法实现了。大多数老师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应该基本相同——先考学,后发展特长。家长的做法略有不同,会通过不同渠道发展孩子的特长,但是目的却和老师完全一致——让孩子考上学校。从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类人的共同目的来看,限制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还是考试制度,如果有特才特招的考试招生制度,学生的兴趣特长将得到充分地彰显,某种程度上讲也可以解决普遍存在的中小学生厌学现象。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一句很响亮、很贴心的教育口号,那么,在现有考试体制下,我们该如何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空间,又保证学生能够获得发挥特长的平台?我以为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特长学科给学生提供的信心,从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目标等方面入手,用科学分析、课题研究的方法,给学生提供学业管理以个性化的帮助。
首先是态度的调适。学生出现偏科、弱科现象,主要是由学习态度、学科态度不端正造成的,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逃避困难和失败。孩子害怕遭受挫折是正常的心态,成年人也同样有回避困难、弱项、缺陷的心理,但是对于学习来说这恰恰是致命的因素,因为回避便意味着“不解决”,而不解决,问题依旧是问题、永远是问题。因此,培养学生正视问题的勇气,是克服畏难情绪、主动弥补学习中出现短腿的最重也是最困难的一步。我们必须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考虑困难的程度、困难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才能找到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的办法,才能不以抱怨的方式而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学生的不良表现,给学生以方法的疏导和心理的支撑,最终和学生一起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教育者任何消极的心态、过激的言词,给学生带来的只能是更深的不自信和逃避。
其次是兴趣的迁移。尊重学生的兴趣倾向,让学生的某些学科、专长先发展起来,然后将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兴趣逐步引向其它学科,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的可能。这种现象在我们教师专业发展中也是常见的现象,比如说最初我们可能只对某首诗感兴趣,进而对这一类诗产生兴趣,进而对许多诗歌、某些诗人进行研究,从而形成某个方面的专长。兴趣的迁移是借助优势学科培养学生找回自信、克服困难的有效方法,也是老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思路,实施过程中需要不同学科老师之间的互相沟通与配合。
第三是目标的提升。当学生学业出现大面积困难的时候,自信心会受到影响,为了保持心理上的平衡他们会不断降低学业目标,甚至放弃学业追求,这是学困生产生的基本过程。但是,我们要明白,在学生降低学业目标的过程中,并不是立即丧失学业自尊,相反,为了在同伴中保持尊严,他们会在某些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比如文化科目不理想的学生经常在体育、美术、音乐等方面有专长,而所有学业都不理想的学生经常在劳动、集体活动中表现突出。老师必须充分利用学生暂未消失的自尊心,逐渐提升学生的学业目标,防止学生在学业上无所追求却通过怪异行为来吸引他人的关注,走向所谓“双差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首先应该表现为对学生学习目标的不放弃,用目标引领学生的行为。比如有些学生不会写作文,如果老师放任他们不写,他们就会对写作毫无追求,所以有些老师坚持让这些学生先写足字数,然后再讲求质量。
偏科和学习困难的形成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能直面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导致对某些学科失去信心和兴趣,进而降低甚至放弃学好这个学科的目标,是学生形成偏科、成为学困生的基本心理过程,我们必须根据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从态度、兴趣、目标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克服惰性学习心理,给他们不断提供恰当而适时的学习动力,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走出学习困境。
2013.5.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