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杆秤
哦,天哪!
有一次家里的亲戚住院,治了几天还不见效。我去问医生:什么毛病?怎么治疗没有效果呢?医生说:肺部感染,不知道是什么病毒,需要试用几种药来确定。这样的治疗方案让我目瞪口呆,我第一次听说治病是拿药去试着来的,也就是用什么药治什么病是碰上的,而不是根据病情确定的。但是,有一个生活观念我接受——正确是在试误中被发现的。
试误在生活中几乎是无处不在的,最典型的表现我觉得是以前用的杆秤。要称东西,先估计一下东西的重量,再把秤砣拨到某个位置,然后根据秤杆的情况再慢慢调整,直到秤杆达到平衡。秤杆平衡后的重量毫无疑问是比较准确的,那么先前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在试误,换句话说,最后准确的数据是在先前的试误中产生的。再进一步说,就是那句哲理名言了:真理出自谬误。再推演一下就是“失败是成功之母”。
道理从来都是浅显易懂的,但是要落实到行动中却非常困难——没有人愿意在生活中处处犯错误,也没有几个人能够容忍别人不断地产生失误。这种现象用于成人还可以理解,因为成人可以模拟将要实施的行为,在事情还没有成为事实之前就发现错误,从而避免失误的出现。可是用于孩子则有失公正,因为孩子缺乏用于模拟判断的生活经验,所以,孩子的成长必然伴随着试误。
试误是孩子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孩子教育的基本思想——允许孩子犯错误,教会孩子判断产生错误的原因,培养孩子勇于接受失误、养成孩子乐于改正错误的习惯,才是我们直面孩子成长的正确态度。雷夫说:“不要害怕失败——只有当我们停止解决问题的尝试时,才算失败。我们追求完美,但永远无法企及,追寻的过程就是一切。”这句教育名言,既是说给孩子们听的,也是说给我们成年人听的,我们不应该只是点头称是,更应该试着把它带到实际生活之中。
俗话说“人人心里有杆秤”,可是这杆秤并不是一下就能把一些事情的分量称准的,需要反复调试,排除错误进而找到准确的定位。而事实上有多少人进行过试误?不光不进行试误,很多人的行为相当主观,甚至武断,仅仅根据一些鸡毛蒜皮就妄下结论、乱发指令,而且一旦形成主观认知就坚决不肯改变,一定要坚持自己错误观点。这种生活态度和工作作风会给家庭、社会带来巨大损失,既违背了哲学原理,也违背了生活常识。
时代进步了,杆秤逐步被电子秤所取代,电子秤是直接显示正确读数的,但是杆秤中包含的道理不应该被取代,比如说十六两秤里包含的天理(南极北斗十三星)和良心(福禄寿三星),这些不仅仅是方法问题,更是为人的原则和道德问题。
2013.8.1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