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背上的生活
哦,天哪!
都爱说蠢驴蠢驴吗?可是贾岛和韩愈互相“推敲”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生活必须在驴背上。不为别的,只为那是一种思考的状态,由时间、空间、速度和心境构成的状态。
肥马轻裘不需要思考。经济富足、地位优越的生存状态,往往把人推向自得甚至轻狂,“走马观花”的生活缺少思考所需要的沉重感,似乎没有什么东西需要去烦心,因而也不可能产生思考的成果。“别人骑马我骑驴,后面跟着挑担子的”,这是一句自我平衡的话,不过隐约也透露出几分自足。挑担子的人有足够的沉重,但是过重的负荷让人抬不起头来,生活的饥寒追得太紧了,哪里还有心境去看什么月亮和云彩,怕是看到天空飞过的大雁也会联想到一顿美餐而不是鸿鹄之志。最佳的思考状态便是有必要沉思且有心情深思,一边悠悠地走着,一边悠悠地想着,于是天下的喜怒哀乐渐渐汇聚心头,加上时而失落时而得意的心绪,许多东西就发芽了。
当然,也不是说马背上就不可能有深刻的生活,但那马必须是瘦马,才能“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瘦马和驴的差异也就不大了吧。所以说,对于生活的体验与感悟绝大多数起于对苦难的回味,错失于现实苦难的重压,垮塌于沉浸其中的浮华。
田忌赛马是个智慧的故事,但是这个智慧却不是大将田忌和齐威王想出来的,而是孙膑提炼出来的。为什么有切身体验的人没发现的规律却被没有切身体验的人发现了呢?我想那是速度造成的。试想,今天驾着豪车飞驰的人,怎么可能看得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惨景、写得出“夕阳山外山”这样的诗句呢?速度是人们一直在追求的一种运动指标,却很少有人去分析它与生活、与思想之间的关系,正如《赵襄子学御》里王子期所言:“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心不在马,高速带给人类的是便捷,同时也让人类错过很多观察和思索的机会,人与人之间渐渐淡化了相见的喜悦和离别的留恋。
慢下来,慢下来,现在已经在很多领域出现的呼声却无法得到人们的应和,几乎所有人都习惯于快节奏,但是一首优美的音乐只有快节奏能行吗?我们慢不下来,所以不再思考,而不再思考又导致了简单化的风风火火——自然的生活和深层次的文化便在一闪而过中“闪”失了。
多么思念毛驴瘦瘦的脊背呀!它慢悠悠地驮着人们行走于山林古道,悠悠然地观赏着飞花与落叶,倾听黄牛哞鸣农妇相邀,嗅闻泥土的气息和炊烟的味道……那时,田园笼罩着晨雾或者余晖,城镇弥漫着月色和丝竹……行走在天地间的人被五花八门的情感、思考引领着,在真实的生活中一路穿行,一路采撷,一路歌吟,得得的驴蹄声敲打着厚实的大地和人生思考之门。如今,还有谁会唱一首夯歌声、吼一声牛咧咧呢?还有谁牵着毛驴送新媳妇回娘家呢?还有谁对着驴粪上的清霜思考老之将至呢?驴从磨上卸下来,就是一盘精致的菜肴了。
不是古老的就好,而是有味道的才让人忘不掉。
2013.3.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