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倒木

(2013-01-10 08:36:55)
标签:

倒木

塔头

日本侵略

往事如烟

文化

分类: 生活絮语

倒木 倒木

哦,天哪!

    一听这名字就知道这已经是死掉的树了,而且躺在地上。

    这本不奇怪,奇怪的是这些树为什么死掉,而且不叫倒树,叫倒木。

    在我生活过的东北,地势呈缓慢的起伏状。隆起的地方叫堈(第四声),凹下去的地方叫沟。有些沟是没经人开垦的,里面长满了一墩一墩的塔头子,是一种披散的草,根子长年堆积而成,形状很像人的头。在密布的塔头子之间是草和树叶覆盖的沼泽,因此这样的沟也叫塔头甸子。倒木都分布在塔头甸子里,而不在堈上。

    倒木都很大,长约几十米,由于年代久远,主体部分已经腐烂,剩下一些没有腐烂的也已没有作为木材的价值。倒木都是松木,或许也有其它树种,但由于没有松木中的松节油就烂光了也说不定。剩下的部分大多可以找到松节油丰富的片块儿,我们那里叫它“明子”。有时讲到那里烧饭烧炕烧火炉都用木柴,就有人问:那么大的木柴怎么点得着呢?就是用劈成比手指略大的“明子”引的火,因为带松节油的明子很容易点着,又耐烧。至于为什么叫明子,当地人没有谁追究过,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因为没有煤油和电,人们是用明子来照明的,我想明子的名称肯定与此有关。倒木这个名称的来历,我想肯定和树木之大有关,另外就是它们已经是腐烂的木头,和有生命的树本质不同了吧。

    随着人类对付自然能力的增强,树林离人居住的村镇越来越远了。在近在咫尺的地方看到这样巨大的树的遗躯,不能不让人遐思:这里,曾经长过这么大的树吗?是啊,那倒木的前身肯定很大,它们的残骸直径都在一米以上呢。第一次看见倒木,我就这样傻在那里好长时间,想这里曾经是一片原始森林的样子,想这些巨大的树是如何被人伐倒的,想它们在这里腐烂了多少年,想人们是如何搬来这里居住又渐渐聚集到一起的……那时候我才十来岁,第一次疯到一片塔头甸子里,第一次看到倒木,抬头遥望西天的晚霞,心神渐渐就飞到了缥缈的虚空里,一种无法把握眼前事物的苦闷牢牢地抓住了我,让我永远无法忘怀。几十年过去了,第一次看到十几棵倒木横斜在草丛和泥水里的样子依然清晰。后来在九寨沟看到纵横于水底的古木,我又忍不住把过去和现实搓揉到了一起,产生了一种隔世般的沧桑。

    后来听说,那些倒木大多是日本占领东北时伐倒的,因为树节太多而抛弃。虽然没有证据,但我相信那是真实的,因为凭那时中国老百姓的伐木技术是很难砍倒那么大的树的,就算伐倒了也无法运输,而且费了那么大力气砍伐下来,肯定舍不得扔掉,即便不心疼木材,也要心疼自己的力气啊。二十多年前,几个人在陇海铁路上闲走,看到枕木上日本人留下的金属印记,有人说如果不是日本人占领,说不定这里连火车都没通呢。这或许有些道理,但是如果看过倒木,就知道日本人所做的一切肯定不是为了中国人利益,侵略就是侵略,不管怎么美化也改变不了入室抢劫的嘴脸。听说后来在一些深山里,有人发现了更大面积的倒木,而且从倒木下面扒出了枪支和子弹,进一步证实了倒木与日本侵略的关系。

    那些失去生命而又没给人类带来什么益处的树,那些在岁月里变得像腐烂的棺木一样丑陋而恐怖的倒木,见证过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如今它们还在吗?那些像人头一样的塔头还在吗?自然的变化很快,但永远比不上一个人的变化快。三十年的风霜雨雪,从一个塔头跳到另一个塔头的岁月变成了记忆,用斧头劈开倒木寻找明子的经历已成为故事。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候,那拇指般粗细的明子在梦幻里摇晃着过去的微光,散发着更古老的松树淡淡的香味儿。

                                                             2013.1.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戏品语言
后一篇:泥塑与泥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