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向若轩
向若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8,025
  • 关注人气:27,3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规律的探寻与美感

(2013-12-13 17:16:14)
标签:

可能性

线索

规律

美感

教育

分类: 教育心得

规律的探寻与美感 规律的探寻与美感

哦,天哪!

    “美”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尽管很多人试图把它说明白、说准确,但是至今似乎也没有人能够把它说清楚。这不是“美”本身的错,而是美进入人的知觉领域的复杂性所致,包括“进入”渠道、方式、时机的复杂性,也包括“知觉者”本身的复杂性。但是,从美质(存在于审美对象中的潜在的因素)对审美者的美感诱发角度分析,美的产生其实就是美质与审美者审美期待的吻合及吻合程度,是一种合规性(群体性审美期待)和合情性(个体性审美期待)。其中合规性往往是背景性存在,比如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域的审美习惯;而合情性则是显性存在的,它常常体现合规性,有时也背离合规性,比如某人对色彩、韵味等的偏好。

    “规律,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哲学上的解释是从事物本身来说的,如果从规律的认识角度看,规律则被认为是人的预期与事物呈现方式的吻合,即“应该怎样”与“是这样”的吻合。比如说,中国人在喜庆的场合喜欢用红色,而某个喜庆场面恰恰使用了红色,于是便被认为是符合规律的;相反,如果某个喜庆场面使用的是黑色,则被认为是不符合规律的。事物呈现方式和人的预期的一致性给人带来确定性和安全感,进而产生愉悦的情绪,即美感。

    规律在未被认识和揭示之前,人们对事物处于模糊、混沌的感受和感知状态,而这样的状态让人处于困惑、期待的不安之中,所以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期待找到规律,从而获得心理的稳定和愉悦。坦普·倍尔说“数学的伟大使命在于从混沌中发现秩序”,其实所有学科的使命也都是这样,学科是与世界对话的一种语言体系。宁晓萌在《表达与存在》一书中说:“模糊、不清晰是我们要避免和消除的状态,而明晰、清楚却是我们要达到的状态。带着这样的‘先见’,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总是试图从混乱中找到清楚的线索,把混沌变成有序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人们在未曾掌握事物规律时的困惑、不安,恰恰是学习、探究的动力所在。

    人们对确定性规律的心理需求,不仅是探究的动力,还使对事物认识的发展成为可能。人们以已有认知内容和认知水平作为建构的基础和背景,根据事物呈现出来的特征(周期性的或者几率性的),可以对事物尚未出现的情况、尚未明确的结论进行推知和发现,也可以对已知事件进行改造和创新,这正是寻求规律的意义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或者学科教学)的最终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从看似无序的生活、现象中,从某个特定的角度寻找或者找到规律,就是借助规律去改变现状以获取新的发现。

    获得规律性即对美感心理的满足,其心理机制可以从疑惑的解除、期待的满足等方面来探寻,而探寻规律的意义则在于思维定势的破除和新秩序的重建。规律是对已知领域的归纳和表达、对未知领域的预测和验证,这种处于已知和未知、确定性和可能性之间的状态,决定着规律和美感的交融——规律是对事物之间必然联系的理性认识,而美感则是由这种理性认识带来的确定性和预见性的心理满足。规律之美就在于对已然事件心理上的确定、对未知事件的预见性把握;对于教育教学来说,规律之美更在于人知道规律的存在并不懈地为捕捉到它而努力,而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与规律有关或无关的新的认知。

                                                        2013.12.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迟来的阳光
后一篇:鸟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