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与兴趣
哦,天哪!
孩子从小就对车子感兴趣,看到车子总要研究一番,车子的品牌、排量、造型、速度、安全措施,什么都爱问。
刚刚识数的时候,他喜欢探讨车子有几个轮子,特别是重型卡车。遇到车子他会默默地数,后来只要看到车子一侧的轮子,很快就能说出所有轮子数量,承重的双轮、转向的单轮,甚至连备用轮也能计算在内。对于孩子来说,这可能就是个游戏,但是如果从教育角度分析,孩子在车子上用到的数学知识就很复杂了,要学会归类、加法、乘法、一般与特殊情况的处理等等。所以,每次孩子数车轮,我们都会停下脚步,耐心地等待他的统计结果,让孩子的思路在奇妙的车轮之间穿梭。虽然知道他在运用数学知识,但不想把他的思考过程提高到数学层面上来,担心他知道有规律可循以后不肯再去作具体的思考——孩子的思维能力不是在知识中发展,而是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形成的。每统计完一辆车子的轮子数,我们都会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他就把自己计算的过程描述一遍,有时我们会故意提出另外一种计算思路问他行不行,有时就简单表扬一下。也许正因为没给他讲过数学原理,只要他见到不同的车型,总爱计算一番,直到后来扫一眼车子就能很快说出车子有多少轮子。上小学以后,有了数学的概念,他在归类、不完全统计方面常常想得比我还周到。
有一段时间幼儿园教学认识交通工具,他对车子的兴趣更浓了。他妈妈从网上下载了一些轿车的标志,他很快就能记住,每次远远见到路上的车子都要判断一番,而且能说出自己的判断依据。判断是否准确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知道如何捕捉事物的特征,因此有时我们故意作出与他不同的判断,让他来驳斥,以提高他的分析能力。
后来他乘校车上学,开始观察驾驶员的操作,竟然慢慢搞懂了档位、油门、离合、刹车的功能和配合关系,进而和我讨论车型、排量与美观、阻力、速度之间的关系。在学习长度与速度这些知识时,显得非常轻松。有时还喜欢和他一起看车贴,那些风趣、机智的语言,让他感到无穷的乐趣,生活中要表达某种想法时,他经常会引用车贴上的话。
他的玩具中,车子最多,各种类型、造型、功能的车,和他的那些球、积木、陀螺、机器人什么的,给他营造了一个又一个生活场景、生产场景和战斗场景,他就在这些玩具中演绎他从书本上、电视里、游戏中学来的故事。
有些朋友问我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言谈中的指向大多是知识问题。知识对于孩子来说当然重要,但是和兴趣比起来就次要了。有句教育名言说“孩子的智慧长在指头上”,告诉我们经历、体验、探究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我宁愿让孩子生活在情境中,不愿让他生活在概念里,因为情境可以给孩子提供想象、推理、归类、运算等等机会,而概念常常会阻碍孩子的探索兴趣,因为知道了正确的答案以后,孩子就不再有探索的欲望了。
这次外出培训中,有位专家剖析的一个案例让我产生了共鸣,一并记录在这里吧:
小孙子问:爷爷,你戴上眼镜能看清字,我戴上怎么更不清楚了?
爷爷回答:小傻瓜,这是老花镜啊!你妈妈戴的是近视镜,你叔叔戴的是墨镜,懂了吗?
专家分析:爷爷的回答是无效回答,他没有引导孩子去探究眼镜和眼睛的关系,而是用关于眼镜的知识搪塞了孩子的好奇心,从而得出结论——在孩子的教育中,我们经常塞给孩子大量的知识,提供给孩子超量的资料和信息,用书本、培训等方式占用了孩子思考的时间,而这些做法都会堵塞孩子探究的通道。好奇起于惊讶(我以为惊讶源于无知),惊讶开启智慧之门。让孩子不断地感受到自己的无知,可能更有利于孩子对于知识、思维、方法体系的主动建构。
仔细想想,孩子的教育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关键是要有正确的教育意识,善于捕捉恰当的教育契机,以保持孩子探究的兴趣。后面我想通过一些事例,具体说说如何利用生活情境给孩子一些有益的引导。
2012.7.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