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寻读书的意义

(2011-09-21 00:37:14)
标签:

教育情怀

杂谈

分类: 生活絮语

追寻读书的意义 追寻读书的意义
哦,天哪!

    学物理的人不会连接电线、更换灯管,学数学的人上街买菜要带计算器,前几年教育界一直流传着这样的笑谈。也许这是来自社会上的杜撰,也许这和郑人买履一样是个寓言,但是反映的却是对教育意义的质疑: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究竟意义何在!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回答起来却并不轻松。其实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没有停止对这个教育终极问题的诘问,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得到的答案却各不相同。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各种思潮、学说一如当时的政治风云。谁能让社会安定下来?谁能让天下苍生过上安宁的日子?那时平民百姓没有话语权,一切都仰仗统治者,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是那个历史背景下对读书意义的回答。孔子以及后学围绕这一核心价值观,系统地阐述着、实践着教与学的宗旨、内容、方法、态度等诸多教育内涵。不曾想,这种教育价值观延续了几千年,甚至时至今日,读书为了做官的观念依然或显或隐地左右着国人的读书意识和行为。
    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的确给我们累积了丰厚的文化,但也给人们的思想套上了沉重的枷锁。当国人被列强的枪炮声惊醒过来,发现自己的国家已是满目疮痍、积贫积弱,找不到多少令人骄傲的资本。历史上除了少数几个帝王君主给老百姓带来短暂的安宁以外,老百姓依然长期生活在奴役下,生活在蒙昧中,生活在“劳心者”划定的各种条条和框框里,“学而优则仕”的教育追求根本不可能改变天下百姓的命运。一时间,这座诱惑了天下读书人几千年的读书灯塔轰然坍塌,“打倒孔家店”的呼声响彻大江南北。
    “打倒孔家店”以后读书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中国知识分子在国内外历史、政治和教育中大胆地探索着,谨慎地甄别着。“师夷之技以治夷”表达了情感的愤懑和态度的清醒,实业救国、医学救国、文学救国、教育救国……救国,富国,强国,成为一代读书人求学的目的,道路不同而目标一致,最终凝聚、升华为一句响亮的口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读书理想在意识形态中也在实际行动上,在知识分子阶层也深入民众心里,“小么小儿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是为做官也不是为面子光,只为那穷人要翻身哪,不受人欺负不做牛和羊”,语言浅显,表述却很深刻。
    时代发展到今天,读书的意义又在哪儿呢?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都必须追问的问题。然而答案似乎更加复杂了——做官已经不是现代人生活的主流目标,报国是一个宏大的理想,学生读书的切身动力是什么?如果我们不是总把教育和政治挂起钩来,这个问题早就有人回答过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具体可以理解为: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而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我们都在这个世上活着,而且希望生活越来越好,那么我们就必须接受教育,这个教育必须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以致用”是对生活教育的经典概括,“儿童的智慧长在手指上”是对生活教育的形象说明。

                                                         2011.9.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冷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