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训练方案设计[11]
哦,天哪!
(一)训练内容:文章生成点·情思的附着
(二)训练目标:
1.了解写人、写景、状物类文章的基本特点,理解 “生成点”的含义。
2.理解构思阶段的两大难点,学习解决难点的主要方法。
3.学会运用写人、写景、状物等方法生成作文的技能。
(三)训练方法:文本分析法、讨论法、追问法
(四)活动程序:
1.讨论定向:在审题和立意基本完成以后,写作就进入了构思阶段。写作过程中,同学们感到构思阶段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及时总结学生提出的困难(如:不知如何下手、找不到合适的切入角度、缺少精彩的写作素材……)
教师引导:如果老师指定你使用托物言志手法,是不是觉得思路会明确一些?思考一下,这是为什么。
教师小结:写作构思过程中难点有两个:一是思路打不开,找不到可写的内容;二是思维不聚焦,找不到突破口。前一个难点我们可以借助“联想流”来解决,前面已经讲过了;后一个难点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文章以什么为基点形成,也就是联想的出发点和展开线索。
2.文本分析: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判断一下它们的情思附着点是什么。
孤独的背影
宾馆的大厅里有一架白色的钢琴,放在一个不大也不高的玻璃舞台上,周围没有任何乐器陪伴,在偌大的大厅里显得异常单薄。
中午进餐的时候,发现一个女孩子在弹奏,心下稍感安慰:虽然大厅里人来人往,未必有几个人去关注一下钢琴,因为宾馆毕竟不是演出场所,人们对一些与主体功能无关的东西不会放在心上。然而,现在终于有人走到钢琴身边,轻轻掀开琴盖,坐下来,敲击它黑白相间的琴键。于是钢琴轻轻地唱起了歌,那淡淡的震颤,从十个纤细的指尖传出,直达琴的心底,幽幽的音乐便从它的心里不断地流淌出来。
女孩子穿着白色的纱裙,背对着熙熙攘攘的人流。白色的连衣裙很洁净,但并不像舞台上演员的服装那样光鲜,那样富丽堂皇。厅里的自然光也不像舞台上的灯光那样炫目,所以,看上去她那瘦削的背影也有几分寂寥。艺术是令人神往的,但并不是所有创造艺术的人都能得到聚光灯,比如当年走街串巷的阿炳,比如画向日葵时的梵高,比如绘制敦煌飞天的那些艺人,比如把书法作品刻到悬崖绝壁上的那些匠人……
然而,那个女孩子似乎怡然自得,每天午餐的时候她都准时出现在白色钢琴边,轻轻地打开琴盖,轻轻翻开琴谱,轻轻敲下白的和黑的琴键。她从哪里来?她是做什么的?为什么每天要来这里弹琴?……没有人知道这些,可能也没有人想知道这些。她只和音乐相融。是的,在她现在的世界里,有音乐就够了。在音乐的世界里,她或许正漫步在清清的潭边,摘一朵粉红色的小花嗅着;或许在林间的草地上和几只蝴蝶飞舞;或许在一座山脚下,静静地仰望高高的雪峰和雪峰上面湛蓝的天空……或许她的心绪正在大学校园里和同学嬉戏,捧起满把的落叶撒向尖叫着的伙伴;或许她的心正依偎在家乡父母的身边,骄傲地向他们讲理查德、郎朗、周周……她的音乐世界是那样的丰富而又纯净,随着她肩膀的每一次抖动,一个个清新的画面便不停地淡出淡入。在这样的世界里,她怎么可能寂寞呢?
我不懂音乐,女孩子的音乐里表现的画面都是我的主观想象,或许跟她的音乐毫无关系。我相信那些走来走去的人流中一定有人懂得音乐,却没有一个人停下脚步用心听一下女孩子的音乐。没有人在意的音乐也应该很无趣吧?那么有趣而充满感情的画面,因为无人欣赏,竟然变成了毫无意义的声响,不如门铃,不如电话铃声,不如校园里的钟声,甚至不如火车轮撞击铁轨的声音让人心动……艺术不就是如此吗?没有人懂得欣赏时,《西厢记》、《红楼梦》都曾是禁书,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曾莫名其妙,船夫的纤歌和乞丐的乞讨声又有什么区别?
钢琴的旋律在大厅里弥漫着,它没有因为人们的漠视而左冲右突,更没像某些歌手那样声嘶力竭地喊叫,一遍又一遍地要求观众给点掌声,它依旧按照自己的节律一点一点地展开,如丝如缕地萦绕在人们的耳畔,虽然说曲高和寡,却永远不会有人把它和刹车声弄混。——这就是音乐的品质。
懂得坚守品质,不论是人还是物,即便没有人发现,没有人欣赏,都不会感到寂寞,否则,闹市里怎么会行走着沉静的隐士,深山里埋藏着高贵的美玉呢?或许不被理解的人或物的确是孤独的吧,但绝不是寂寞——孤独是无人懂得,而寂寞是无人理睬。我们可能以为那个弹琴的女孩子和她的音乐是寂寞的,那是因为我们只看到她的背影,如果我们能够看得到她的表情、她的内心世界,一定会为自己的偏见而惭愧。
划过山路
每一个地名都很熟悉,只是不曾走过。而今走了。车子在曲折的山路上开得很快,任你把眼睛睁得很圆,依然无法记录下你想记住的一切。当山山水水从你的瞳孔里快速地走进走出,那瞳孔就觉得被踏得有些痒,有些酸,有些痛。你说,这里真好啊!声音放在心里。身边的人们在谈论与眼前风景毫无关系的事,谁家买了什么样的车子,谁家的老岳父是哪一年去世的,谁在什么地方钓到一条多少斤重的大鱼……人家曾经双脚量过这里的山路,风景都已熟悉到不再是风景,而你只是目光划过,所以什么都那样在意。
划过的山路像一条灰色的飘带,优雅地飘落在繁密的林间,思绪便在这飘带上起伏:传说中的那座寺庙曾经香火为什么那么旺盛?是哪位高僧给了人们精神寄托?日本的飞机炸坍寺庙的那一刻,是谁在哭泣、谁在喊叫?人类的苦难波及到佛,多么荒唐。是的,对于历史而言,寺庙的建造、繁盛与毁灭,也不过是短短一瞬。已经很幸福了,在这片沉寂千年万年的山坳里,曾经有佛的双眸照亮。现在,原来的寺庙身底被挖成了一座水库。
这座水库很漂亮,野鸭和天鹅很爱光顾。三面有青山拥着,翠绿的树木和野草从山顶一直铺展到水边,你可以想见水库里的水有多么清澈,应该还带着清香。一定是清香的水,因为有一片山坡上长满了茶树,那嫩嫩的云雾茶沏好后,轻轻啜饮,在舌尖上打一个卷,会留下一滴润泽和滑腻,淡淡的清香便在口腔里漫开,直抵肺腑,或者心田。看到了吗,不远处的那丛浓绿的灌木边上,点缀着几朵小花,黄的和白的,那就是金银花,是传说中的一对患难姐妹。水边长得像剑一样锋利的绿草,应该就是古人传唱过的蒹葭吧。不是蒲,蒲有一股药草味儿;也不是茅草,茅草总是收敛不住自己的野性——“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诗意的草,秋天开白色的毛绒绒的花,很大很大的一片,在微风里轻轻地摇晃。
天是阴的,这一泓水便清澈而忧郁。
把那些历史和传说都忘掉吧,沉重的记忆不是财富,是坠在生命之翼上的金块。
山路上很静,除了遇到一辆白色的轿车驶入,竟然没遇到什么人。潮湿的空气在松树的针叶间游动,烟雾一样,把树和山弄得有些虚幻。但还不是细雨,手伸出窗外什么也抓不住。几只喜鹊在林梢上出没,不知什么东西失落在这宁静的山林里,在有些昏暗的清晨急急忙忙地寻找。
这里是有些东西好寻找的。据说唐朝的皇帝李世民就曾在这里与人开战,最终得到了什么不得而知,只给后人留下许多故事,给这座安宁的山留下一个景点——似乎,仅此而已。有人说,如果可能,在这里弄一小片地造几间房子住下,一定会像神仙一样惬意。这不能不让人向往,水库北侧就有两位老人在刨着一小块地,不知想在那里种点什么,也许只是种一份农家的悠闲吧。
但向往和如果比山里的雾气还缥缈,人一旦起了攫取的念头,便连老人的那种悠闲也得不到了。有人把山里古老的树根弄出来做成盆景,得意洋洋地向别人炫耀,可是,如果你真的看过那些树在山石的缝隙里生长的样子,永远也不会喜欢那些所谓的盆景。还有人研究山里的药草,发现几乎所有植物都是很难得的药材,好在并没有人去采摘,否则用不了多久这里便成为一座空山了。银杏是这里的特产,因为雌雄异株,原来产量不大。有人把雄蕊摇晃下来,混在水里用喷雾器向雌株上洒,结果银杏丰收了,然而果实却越长越小,吓得那些聪明人赶紧扔下喷雾器。
山也好,海也好,都是很有些脾气的。如果你只取所需,它们慷慨得很;可是你一旦起了贪念,能够得到的东西反而越来越少。——包括风景,你真的占有了它,它便不再是风景,充其量是个环境而已,美在你占有的同时就已经消散了。所幸我只是划过这条幽静的山路,它便像一幅水墨画一样留在了我的心里。
车子走出谷口,眼前一下开阔起来,迎面扑来的喧嚣让人觉得刚才仿佛打了一个美丽的瞌睡。回头用目光去寻觅来路,薄雾已经轻轻地拉上纱帘,幽静的山林已经成为现实生活的背景了。
假如我是一片落叶
早上天刚亮开就走出家门去上班,发现地上落满了梧桐树的叶子,脚踩上去,叶子发出嘎嘎的碎裂声。不远处一位清洁工正在清扫着落到路上的叶子,很多叶子已经在夜里或者今晨被人踩碎、被车轮碾碎了。落叶和碎片在冷风中时东时西地向前滚去,很多已经落入了围墙角落上的泥水里。
记得昨天晚归的时候,这些叶子还好好的长在树上,并且没发现有干枯的迹象,怎么现在就衰败到这步田地呢?是了,昨晚的月亮正圆,莫不是让月光一夜之间晒干的?说来奇怪,这些叶子不在阳光下干落,却要在月色中飘零,真是不可思议。也许它们早就干枯了,只是挂在枝头,颜色未褪吧。
假如我是一片落叶,我也会选择在月光里飘落。大地上的污浊皆在朦胧的月色下模糊了,只看见银色铺地,这才有勇气从高傲的枝头落下,否则怎么舍得让自己跌进尘泥之中呢。还有啊,我不要人们看着我由青翠变成枯黄,然后干枯萎缩,皱巴巴地叹息着飘落。是啊,春天嫩叶从枝头绽出时,给皱缩了一冬的人们以惊喜,现在这个形象不是徒增人们的凄凉之感么?既然命中注定是要凋零的,那就给自己留些体面吧,也只让人们看到黄叶铺地的凄美。
假如我一定要做一片落叶,我宁肯自己生长在山林,而不是车来人往的路边,那样我才可以安心地扑进大地的怀抱,成泥也罢,成灰也罢,毕竟还可以化作养料催生明年的新叶;如果落在路边,命运便由不得自己,被人踩踏、被车碾轧,最后被人扫走,那样,我就是名副其实的垃圾了。——落叶不是垃圾,这谁都知道,可是谁又肯伸出手来把它挑拣出来?忽然想起那个绛株仙草幻化而成的丫头,提着个花囊收拾残花,她可能不知道,飘落的叶不如凋零的花,“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毕竟还是自己在漂泊,可是枯叶呢,连怜惜的人都没有。所以我要是一片落叶,就不声不响地落下,绝不弄得沸反盈天,仿佛自己真的值得伤感。
假如我必须做一片漂泊在路边的落叶,我一定在闻到秋味儿时便悄悄飘落,绝不在枝头多作一分钟的挣扎,所谓“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既知命数如此,何苦忸怩作态,非要让多情的人来凭吊、让无情的人来嘲笑?纵然没有“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浪漫情怀,也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我宁可望秋先殒,绝不会等着同身边的叶子一起凋零,更不会“众芳摇落独喧妍”,我没有我枯了你也要枯的心思,也没有枯萎也要枯出个性的心态,一旦我知道生命的节律,便会毫不犹豫地踏上命运的归途,与昔日的繁华做一个干干脆脆的了结,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歌儿,从容而去。
我不是一片落叶,但我时常体验着落叶的心境,深爱着欧阳修《秋声赋》里的一句话:“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学生阅读上面三篇文字,每个小组讨论一篇文字:文章构成的核心元素是什么?围绕这个核心生发出哪些内容?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加以总结:
(1)以人作为生成核心:写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内容,来表现人的个性、情感、思想、品质等深层内涵。
(2)以景作为生成核心:写景的要考虑景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营造一种什么样的氛围、可以寄托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以物作为生成核心:写物的自然属性,运用类比思维去探寻其自然属性隐含的社会属性,也就是通过物的自身特点去类比人类的某些情感、品质、观点。
当我们拿到一个没有明确指向的作文题目后,应该迅速确定我以什么为生成文章的核心——或以写人为主,或以咏物为主,或以写景为主。这样才能尽快把自己的思维由散乱状态集中到对某一方面素材的提取、对某一种写法的设计上。
3.适应性练习:请以《期待》为题写一篇作文。
学生自由讨论,完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主体部分列出写作提纲。
小组内交流写作成果,小组代表展示成果。
教师根据学生展示情况,分别选择写人、写景、状物一例进行“追问”:
(1)以写人为核心:你选择的人物有哪些特征(外在的、内在的)?他的期待是什么?你觉得他这个期待合理吗?你觉得他的期待能够实现吗?你选择的生活事例有哪些?通过什么对事件加以干扰?
(2)以写景为核心:你的景物由哪些元素构成?你想构建一个什么样的格调?景物与期待的心情如何联系?随着期待的实现或落空,你的景物将发生哪些变化?为什么要这样变化?
(3)以状物为核心: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物作为附着情思的核心?这个物的特点与
“期待”之间是什么关系?物的特点与其喻指的社会属性可类比程度如何?
学生根据“追问”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修改作文提纲,或直一步将提纲细化。
4.课堂小结:在我们运用“联想流”把自己的思路打开以后,如何从繁杂的联想内容里理出写作的方向和主线呢?文章
“生成点”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能够快速确定文章的生成核心,然后根据三种主要生成点的写作要点,把表象内容写具体,把深层内涵恰当地附着在上面,便可以快速地完成一篇比较好的文章。基本思维活动如下:题意→生活中、书本上材料(运用“联想流”)→立意(以“三人说”为标准)→构思:①写人为主、②写景为主、③咏物为主。
5.写作训练:请以《欣赏》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有明确的生成点,内容充实,思路清晰。
◎阅读与借鉴
变色龙
契诃夫
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好哇,你咬人?该死的东西!”奥楚蔑洛夫忽然听见叫喊声:“伙计们,别放走它!这年月,咬人可不行!逮住它!哎哟……哎哟!”
传来了狗的尖叫声。奥楚蔑洛夫向那边一瞧,看见从商人彼楚金的木柴厂里跑出来一条狗,用三条腿一颠一颠地跑着,不住地回头瞧。它后边跟着追来一个人,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着怀的坎肩。他追上狗,身子往前一探,扑倒在地下,抓住了狗的后腿。又传来了狗的叫声,还有人的叫喊:“别放走它!”有人从商店里探出头来,脸上还带着睡意。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
“好像出乱子了,长官!”巡警说。
奥楚蔑洛夫微微向左一转,往人群那里走去。在木柴厂门口,他看见那个敞开了坎肩的人举起右手,把一个血淋淋的手指头伸给人们看。他那半醉的脸上现出这样的神气:“我要揭你的皮,坏蛋!”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奥楚蔑洛夫认出这人是首饰匠赫留金。这个案子的“罪犯”呢,坐在人群中央的地上,前腿劈开,浑身发抖——原来是一条白色的小猎狗,脸尖尖的,背上有块黄斑。它那含泪的眼睛流露出悲苦和恐怖的神情。
“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奥楚蔑洛夫挤进人群里去,问道,“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谁在嚷?”
“长官,我好好地走我的路,没招谁没惹谁……”赫留金开口了,拿手罩在嘴上,咳嗽一下,“我正在跟密特里•密特里奇谈木柴的事,忽然,这个贱畜生无缘无故就把这手指头咬了一口……你得原谅我,我是做工的人,我做的是细致的活儿。这得叫他们赔我一笔钱才成,因为也许我要有一个礼拜不能用这个手指头啦……长官,就连法律上也没有那么一条,说是人受了畜生的害就该忍着。要是人人都这么让畜生乱咬一阵,那在这世界上也没个活头了。”
“嗯!不错……”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不错……这是谁家的狗?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那些老爷既然不愿意遵守法令,现在就得管管他们。等到他,那个混蛋,受了罚,拿出钱来,他才会知道放出这种狗来,放出这种野畜生来,会有什么下场。我要好好地教育他一顿!叶尔德林,”警官对巡警说,“去调查一下,这是谁的狗,打个报告上来!这条狗呢,把它弄死好了。马上去办,别拖!这多半是条疯狗……请问,这到底是谁家的狗?”
“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人群里有人说。
“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还不懂:它怎么会咬着你的?”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说,“难道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它是那么小;你呢,却长得这么魁梧!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异想天开,想得到一笔什么赔偿费了。你这种人啊……是出了名的!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儿!”
“长官,他本来是开玩笑,把烟卷戳到狗的脸上去;狗呢——可不肯做傻瓜,就咬了他一口……他是个荒唐的家伙,长官!”
“胡说,独眼鬼!你什么也没看见,你为什么胡说?他老人家是明白人,看得出来到底谁胡说,谁像当着上帝的面一样凭良心说话;要是我说了谎,那就让调解法官审问我好了。他的法律上说得明白,现在大家都平等啦。不瞒您说,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
“少说废话!”
“不对,这不是将军家里的狗……”巡警深思地说,“将军家里没有这样的狗。他家的狗,全是大猎狗。”
“你拿得准吗?”
“拿得准,长官……”
“我也知道。将军家里都是些名贵的、纯种的狗;这条狗呢,鬼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毛色既不好,模样也不中看,完全是个下贱胚子。居然有人养这种狗!这人的脑子上哪儿去啦?要是这样的狗在彼得堡或者莫斯科让人碰见,你们猜猜看,结果会怎样?那儿的人可不管什么法律不法律,一眨眼的工夫就叫它断了气!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得好好教训他们一下!是时候了。”
“不过也说不定就是将军家的狗……”巡警把他的想法说出来,“它的脸上又没写着……前几天我在将军家院子里看见过这样的一条狗。”
“没错儿,将军家的!”人群里有人说。
“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告诉他们别再把狗放到街上来了。说不定这是条名贵的狗;可要是每个猪崽子都拿烟卷戳到它的鼻子上去,那它早就毁了。狗是娇贵的动物……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
“将军家的厨师来了,问他好了--喂,普洛诃尔!过来吧,老兄,上这儿来!瞧瞧这条狗,是你们家的吗?”
“瞎猜!我们那儿从来没有这样的狗!”
“那就用不着白费工夫再上那儿去问了,”奥楚蔑洛夫说,“这是条野狗!用不着白费工夫说空话了。既然普洛诃尔说这是野狗,那它就是野狗。弄死它算了。”
“这不是我们的狗,”普洛诃尔接着说,“这是将军的哥哥的狗。他哥哥是前几天才到这儿来。我们将军不喜欢这种小猎狗,他哥哥却喜欢。”
“他哥哥来啦?是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吗?”奥楚蔑洛夫问,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哎呀,天!我还不知道呢!他是上这儿来住一阵就走吗?”
“是来住一阵的。”
“哎呀,天!他是惦记他的兄弟了……可我还不知道呢!这么说,这是他老人家的狗?高兴得很……把它带走吧。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哈哈哈……得了,你干什么发抖呀?呜呜……呜呜……这坏蛋生气了……好一条小狗……”
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
“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1.这篇小说的生长点是什么?作者在此基础上生发出哪些具体内容?表达了什么主题?
2.有人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说明狗咬人是很常见的生活现象。作者是如何让这个平常的事件显示出非同寻常的情趣和意义来的?
2011.7.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