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诗心·引子
哦,天哪!
我从来没打算对诗歌说三道四,因为自己实在不懂诗歌。
如果说说过一些与诗歌有关的话,那还是上大学的时候,我们的辅导员也是我们的写作和美学教授胡健先生到我们宿舍聊天,和几个爱好诗歌的同学谈诗歌,我插过一句话,我说我不喜欢读诗歌,老师问为什么,我说读不懂,老师说读不懂就不要读吧。当时我以为是老师对我的理解,也就没太往深处想。后来学校多次请一些诗人、诗评家来校搞讲座,我也是听得云里雾里的。毕业的时候,先生送我一本诗集,薄薄的一个小册子,叫《生命的湖》,先生自己写的,才知道先生本身就是诗人,不过是因为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诣更深,所以把诗名给挡住了。
如果说大学阶段没读过诗,那是不可能的事,天天要学的东西主要是文学作品,怎么可能不涉及诗呢?《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里至少有三分之一讲的是诗歌,还选修过周先生的一门《唐人绝句类选》,全部是诗歌,而且这些作品我大多背过。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里也有很多诗歌内容,比如郭沫若、闻一多、戴望舒、冰心、北岛、顾城、舒婷等等。我想说的诗是指对自己有所触动的,让自己无法忘怀的。这个也有一点,记得有一本中国当代女诗人写的“十四行诗”,曾经有一段时间主宰过我的思绪,还摘录了不少,可惜现在作者和书名都不记得了,更不要说诗的内容,但那种长时间持续缭绕的喜爱的情绪是不可能忘掉的。
尽管如此,我还是对诗歌很有成见,以为现代诗歌就是分行的散文,甚至认为凡是诗歌能表达的东西散文都可以代劳。由此可见我对诗歌有多么陌生。
从什么时候开始感觉到诗歌的特别之处的呢?我也理不出个头绪来了,但却非常强烈地意识到:诗歌是任何其它文学体裁不可替代的东西,有些东西只能通过诗歌来传递。比如说狄金森的《篱笆那边》吧:
篱笆那边,
有草莓一棵,
我知道,如果我愿,
我可以爬过。
草莓,真甜!
可是,脏了围裙,
上帝一定要骂我!
哦,亲爱的,我猜,
如果他也是个孩子,
他也会爬过去,
如果,他能爬过!
你说这短短的诗行描绘的画面里传递出的情感、情趣、情理,如果用散文化语言来表达,能不能说得清且不说,那得要多少语言啊。所以,我觉得散文、小说是写给别人看的,而诗歌从意图上说是唱给自己听的歌儿,散文和小说大多是用身体来写的,而诗只能用心来写。诗歌之所以经常读不懂,或许正是因为没有摸到诗人的那颗心吧;而爱上诗有时也会像爱上一个人一样莫名其妙和无可奈何。偶尔也用诗歌的样子写点东西,朋友看了笑问:是不是没有时间写散文,拿这些句子来充数?我一笑了之,因为我已经知道散文不是万能的了。
关于诗歌的理论已经多得可以车载斗量了,我也无意再去弄点什么新说法,让大家徒增记忆的负担,但前几天看到的一篇关于诗歌的文章里有些观点是不能不说说的,它让我对为什么当年读不懂诗歌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众所周知,诗歌的主要功能是用来表达感情的,但感情的成分非常复杂,因此有人把诗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情绪诗,另一类是情感诗。情绪诗对于创作而言是突发性的、强烈的、宣泄性的、无规则的;而情感诗则要经过细致的酝酿、整理、表达的,因而显得理性、深沉、条理化。读情绪诗的难处在于作者情绪的跳跃和无序,不好把握,读情感诗的难处在于理解深沉的情感需要大量的背景材料来支撑。说到这里我也渐渐明白了当年先生那句话背后的一些东西——先生宁愿让我不要读诗,也不许我因为灵性和积淀不够而糟蹋许多好诗。
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我以为可以算作情绪诗的,大概只有屈原和李白,大部分诗歌都属于情感诗;而现当代诗歌由于诗人自我意识的强化,情绪化的色彩比较重。
以前曾给学生讲过很多阅读诗歌的“技术”,却很少涉及诗歌的产生过程,即诗发于心。现在想以案例的形式,带着自己走进或者叫“走近”诗人的诗心。这将是我近一段时间思考的主要内容。但不是诗歌教学理论,主要应该是读诗心得,或者就是自己想借对一些诗歌的理解而表达些什么吧。
2010.11.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