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着湖水眺望

(2010-08-25 00:30:32)
标签:

感悟生活

杂谈

分类: 生活絮语

对着湖水眺望 对着湖水眺望
哦,天哪!

    曾读过一篇文章,作者是谁记不清了,文章的内容大致是说自己的故乡在大搞水利的年代被挖成了一个大水库,于是当别人提起回老家的时候,他便非常失落。后来他还是决定回老家看看,一个人来到湖边静静地坐下,岸边的草树,湖里的涟漪就慢慢幻化成儿时藏猫猫的林子、牵着父母的手走过的小街了。回到现实后,他想,他不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他的故乡在湖底,尽管他不能走进老屋去看看,但他至少可以对着湖水眺望。
    前些天,听一位朋友诉苦,说他是一个没有母校的学生。他读过的小学早已撤并了,他读过的中学被别的学校更名整合了,他读过的师范学校撤消后校园被一所初级中学占用了。他说每当人家搞校友会,他就非常失落,仿佛一个没有家的流浪儿。他还说他的命真苦,怎么走到哪里就被撤消到哪里的呢?撤消的对错是不好去评判的,小人物管不了大事,但他的心境就不如故乡沉在湖底的那位朋友,因为人家坚信故乡还在,还能对着湖水眺望,难不成母校被撤,那块土地也被搬到别的星球上去了?
    人类可以把地球上的各种事物折腾得面目全非,但是不能改变那里曾经发生的历史,不能改变故乡或者母校在游子、学子心里打下的烙印。这烙印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实实在地存在着,这便是令人魂牵梦萦的乡土情、母校情,是乡音、校风,是生活习惯、处世风格,是一座灵魂居住的老屋或者学堂,是一种永远无法磨灭的文化——是某个时刻突然渴望跑去眺望的一片湖水。
    听说某个地方出台一项规定,凡是党员干部烧纸上坟就算违反纪律。听了觉得非常好笑,烧纸上坟过去可能带有一定的旧思想,但是现在还有谁相信供奉的饭食有个鬼魂来吃、烧的纸灰真的会变成亡人可以使用的货币呢?胡健先生在他的《淮安文化与城市建设》一书中反复陈述,“历史是一个城市的根,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我们要“唤醒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历史文化资源的视觉创造都必须充分注意视觉符号与文化内在性的有机结合”。如果连祭奠一下祖先都违反纪律,胡健先生对众多历史人物的钩沉不就成了犯法行为?时代发展到今天,还出现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真的让人哭笑不得。很多人打着创新、发展的旗号,却在做着割断历史、无视灵魂归依之类毫无文化水准的事情,不知是不是觉得权力才是世界上唯一具有凝聚力的东西。
    今天秋雨绵绵,秋风飒飒,又见很多人在路边烧纸祭祖。现在的城市里,从各处漂泊而来的人越来越多了,很多人的家乡可能远在千里之外,然而在他们的心里,不论是美丽还是简陋,不论是贫穷还是富饶,故乡是没有什么可以替代的;不论祖先是叱咤风云的英雄,还是平庸懦弱的小民,都会让后代牵挂。一叠纸钱可能值不了几个钱,却表达了对先人的记忆;烧纸钱的时候心情未必有多么凝重,却是对湖水之下掩藏着的生活的一次眺望,对人性中最柔软的含义的一次自我发现。这,还不够吗?
    过多的迁徙让我说不清我的故乡究竟在哪里,长时间的隔离让我对先人的记忆早已模糊,时常觉得自己就是湖水中漂流着的浮萍,渴望归依却偏偏找不到一间老屋、一座山头、一个水湾可以驻足。我想我的目光一定是没有穿透深深的湖水吧,不论时空将我的归所埋藏多深,心里的一份思绪总是可以到达的。我不喜欢跑到某个路头去燃着一缕轻烟,但时常对着湖水作一次眺望我还是愿意的,在眺望中洗去目光中的焦灼,也洗净心头渐渐蒙上的世尘——这,也就够了。
                                                             2010.8.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别被真理击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