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以后
哦,天哪!
某女酒醉,卧于垃圾堆旁。一拾破烂大爷见后一把抱进怀里,不无惋惜地说:看看这些城里人多浪费,这么好个媳妇就扔了!
电视上出现了接吻镜头,爸爸让儿子去倒杯水。不久,电视上又有接吻的场面,爸爸让儿子再去倒杯水,儿子问:爸爸,是不是一看到有人亲嘴你就口渴啊?
某君一生忠于妻子,死后被阎王嘉奖宝马一辆,此事令开夏利的花心同事羡慕不已。不料,一日此君却痛哭流涕,问之,答曰:昨天碰到妻子,正在蹬三轮。
这是我从众多短信中选出来的三个段子,之所以要反复挑选,是因为我想借此表达一个观点,又担心太过低俗的段子会影响读者的情绪。就从这三个稍微文雅一点的段子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现在人们对于两性话题的开放程度了。我不知道我们的先辈们进入成年以后是不是也会经常开一些荤素夹杂的玩笑,反正今天耳边经常能够听到带有明显暗示性的玩笑,因为毕竟还没有正式进入文化的行列,不妨雅称之为“亚文化”。我说不清社会是从什么时候进入“亚文化”时代的,反正开始男士传播“亚文化”对女士还有所避讳,后来不再避讳,再后来女士也加入到传播和创作中来,而且喜笑颜开,毫不脸红。以此为标志,大概社会就真正进入了思想解放时代了。
思想解放本来是件好事,思维活跃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了,评价事物标准多元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也就开阔了。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解放”以后人们的趣味开始不断降低高度,导致很多本应高雅的东西带上了浓重的低级趣味。
手机普及以后,发个短信问候一下、祝福一下,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可是现在不是这样,短信功能被大量地用来传递这些并不幽默的笑话,仿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必得带上这样的色彩才觉得有意思。前几年遇到一个高中时成绩很不好的学生,问他现在做什么,回答说:职业写手。因为对写作一直怀有崇拜之情,于是对这位弟子也表示出十二分的敬佩。后经了解,竟然就是专门编制这些小段子的网络写手,据说每月收入不菲。我很纳闷,为什么现在人们对这类东西会有这么高的需求量呢?人们渲染这些东西的心态是什么?
如果这种低级趣味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或者止于网络,似乎也无伤大雅,大家一起说说玩玩,图个开心一笑。可是现在已经大量地进入了严肃文学,很多作品里对男女之事的描写极尽铺叙之能事,让人不解,更让人感到厌烦。贾平凹先生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作家,但是他的《废都》却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也许是因为我的欣赏能力太低,不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但是文中那些小框框能说明什么呢?能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引导作用呢?从这一点上看,我更喜欢路遥先生的作品,不论是他早期写的《人生》,还是后期写的《平凡的世界》,都干净得很,爱情是婉约的,即便有时需要出现一些特殊的场景和故事,也是点到即止,绝不作渲染,更没有《废都》里故弄玄虚的小框框。可惜路遥先生已经故去了,据说是为了创作累死的。
如果说文学作品中出现一些不洁片断影响还不大,毕竟现在读书的人少而又少,可是影视文学中大量的镜头就让人感到恐怖了,因为不光成人在看电视,孩子们也在看。时至今日,许多孩子对男女之间的那点事已经了如指掌,不再有以前孩子的那种神秘感、敬畏感,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可能还未必明了,但肯定会让这些孩子对男女情爱失去严肃的态度,会给将来的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大致也在可预料之中吧?影视片、广告、路边图片……强大的媒体力量让家长们无可奈何,经常要面对幼小的孩子的追问:狗和熊结婚真的会生出狗熊吗?色鬼是什么意思?喝了那种药怎么就会月月舒服呢?……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些问题。更有甚者,最近金鹰卡通台播的什么《果宝特攻》动画片里也出现了大量的谈情说爱的镜头和“花心”之类儿童不宜的语言,真想问一句:这些编剧们是不是满脑子全是这些东西啊,为什么连孩子的天地也要污染得寸草不生呢!
偶尔读到李存葆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叫《飘逝的绝唱》,对《西厢记》进行了深度的鉴赏,比较了张生和一群和尚对崔莺莺之美的不同审美视角,总结说“爱美是人的天性,审美则需要文化。缺乏文化的审美,仅是一种表层而原始的欲的冲动,全然没有温文尔雅,而粗野的‘审美’,甚至把‘美’放逐到娼妇的位置”。我以为这是一位老艺术家对当今文坛的忠告,也是对当今世风的警示。
很多人给性披上了科学或艺术的外衣,我想其真正的目的恐怕还是在票房和点击率吧?科学就可以不分场合随意传播吗?艺术难道不应该考虑它的社会效能吗?科学的解放是为了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文明,艺术的解放是为了给人类带来高雅的精神文明,我不知道“亚文化”的解放能够给人们带来什么,是心理的畸形,还是道德的沦丧?“兴观群怨”说大概真的已经过时了。
2010.5.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