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对面的砝码
哦,天哪!
据说上海某教堂收到一封来自德国的通知,“此建筑已满七十年,今后使用中出现问题本公司不再负责”。目前的使用者没人知道此建筑是谁所建,更不知道至今还有人在为这座建筑负责,然而在另一个遥远的国度却有人一直在承担着责任。抛开历史的、政治的原因,德国建筑业这种终身负责的诚信不能不让人为之动容,真不知道这份诚信是来自人性还是来自上帝。用什么来和这样的诚信形成平衡呢?那便是人们的敬佩和信赖。
社会的发展,总有一天要走出浮躁的泥沼,进入品质和诚信时代。如果我们不能敏锐地觉察这一点并为之做好充分的准备,必将在未来的时代失去立足的根本。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教育尤其应该承担起诚信教育的责任。
而事实上我们的教育现状如何呢?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是诚实做人,而一到处理具体事情的时候就忘记了自己的榜样作用。有的家长因为要带孩子出去旅游,打电话向老师请假说孩子病了;有的孩子起床晚了,家长主动编造理由为孩子开脱;有的家长送孩子上学,因为孩子迟到被登记,在校门口跳着脚喊要去找校长理论;甚至有的家长在孩子面前大谈自己的生意经,而传授给孩子的经验竟然是钻政策的空子,打顾客的软肋……凡此种种,都告诉我们:诚信,在人们的心目中还没有足够的份量,在人生的天平上,诚信的另一端不是以责任、品质作为砝码,而是面子、虚荣和利益。在自我中心、唯利是图的时代,这架天平严重地倾斜着,让诚信高高在上却没有人赋予它充实的内涵。
学校始终是把诚信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上的,然而教育工作者的言行是不是践行了诚信的教育内涵?现在的大型考试要让学生签订诚信承诺书,试卷上反复叮咛学生答题时不得使用真实的校名、人名,为的都是保证考试成绩的真实,从而达到教育的公平。然而高考有组织作弊的事件依然频频发生,有的学校在省级测试中竟然通知学生穿校服、戴校徽,所为何来自不待言。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回答说:学生通不过测试,就失去了参加高考的机会,和孩子的命运相比,诚信相对要弱一些。是啊,孩子的命运比泰山还重,这一点都没错,可是作弊孩子的命运是不是就比没作弊的孩子要重呢?孩子的生命应该不只是肉体的,他们的灵魂是不是要比肉体轻很多呢?目前应试教育似乎已成为众矢之的,教育上的一切弊端都可以向应试教育头上推,仿佛一旦不应试就一切公平了、诚信了,我不敢想象,如果真的取消考试,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孩子凭什么去敲高校的大门。命运、荣誉、人情、经济、权力……诚信怎么有勇气和这一切的总和站到同一架天平上!
孟子说得好啊,“尽信书不如无书”,作为教育的内容似乎经常是不需要诚信的。且不说政治教材今年正确的明年可能错误、历史教材今天是黑的明天可能说成白,单是那流传多年的名著就让人吓出一身冷汗来。美人计、反间计、离间计、苦肉计、空城计、连环计、调包计……三十六计计计是祖先的智慧,三十六计计计告诉孩子“胜者王,败者寇”,世上没有真心英雄。自古以来的社会功利主义把老祖宗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推到了悬崖边,高高地屹立山顶却随时可能倾覆。教材的编著者能不能把心地好好地擦拭一下,清清静静地给孩子们煲一碗心灵鸡汤呢?至少可以让孩子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的时候有一点参照,在他们的灵魂不得安宁的时候有一个躲藏的角落。是,竞争是残酷的,但诚信的竞争似乎没有欺诈那种血腥气。用好书把人们的灵魂带上正途吧,生活并非你死我活,不是还有一种活法叫“诗意地活着”吗?
在网上读到野人的《远方的呼唤》,没明白他究竟要表达什么,但觉得这首小诗用来形容今天的社会倒是十分贴切:
像豹子一样
从血迹里撕碎
每块肉
大口地吞下
并舔着自己的伤口
鹿的眼皮还没有合上
在这一堆血肉模糊之中,我努力地分辨谁是诚信、谁是诚信对面的砝码,未果。
2010.3.3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