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维导图
哦,天哪!
四、如何把文章写丰满
很多同学写作文,主题很明确,思路也很清晰,在表现手法上甚至还有些创新,但是文章读起来总觉得没有什么嚼头,仿佛啃嚼一个失了水的橘子,除了一点酸涩外,没有一点水分。这样的文章就是我们常说的太过单薄,有骨无肉。
众所周知,读者阅读文章除了要获得一些思想、感情外,获得审美的愉悦也是很重要的追求。特别是娱乐性阅读,如果读者从文章里不能获得审美的情趣,这样的文章往往被排除在阅读范围之外。试想一下,一篇文章如果没有一定的可读性,而只有干巴巴的说教或者莫名其妙的抒情,那和标语口号有什么区别?
造成文章缺乏可读性的原因有很多,像语言贫乏生硬、材料陈旧单调、思路狭窄生涩等等,都让人不忍卒读。从思维角度来分析,主要是思维的宽度不够造成的。作者的眼睛里就那么点事儿,脑子里就那么点货,怎么可能写出文采飞扬、才思敏捷的作品来呢?
因此,要想写出丰满的作品,关键是展开自己的思维,把和主题相关的素材充分地挖掘出来,使自己的观点、情感得到有效的证明和表达。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展写作思维的宽度:
一、用心积累整理写作素材
这不难理解。只有素材充足,才可能做到旁征博引、伸缩自如,没有素材写作技能再强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代一个读书人写文章,翻来覆去写不出几句话,他老婆在边上看着烦,就说他:难不成你写文章比我生孩子还难?书生应道:当然难啦!你生孩子是肚子里有,我写文章是肚子里没有货啊!可见,如果一个人不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写作素材从哪里来?两个地方,一是书本,二是生活。对于搞创作的人来说,生活更重要一些;而对于一般写作者来说,书本上的东西可能来得更便捷。所以,要想搞好写作,必须做好两件事——用心观察生活,多读书。有些同学以为写作应该追求创新,书本上的东西大家都知道,写出来怕不能得到别人的赏识。我以为这是一个误区。阅读的人本身是在对你的文本进行二次创作,如果你用了他知道的事例,经常产生的不是陈旧感,而是“与我心有戚戚焉”的共鸣;再说,用书本上的东西又不是照抄照搬,经过改造而出新意的运用,更能令人折服。所以这一点完全不必担心。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不论你的素材是来自生活还是来自书本,在积累的过程中都必须加以记录和分类整理,因为经过整理的素材印象才深刻,才不会在使用的时候丢掉动人的细节,也更容易在头脑中检索,否则听过、看过就放过去,写作的时候就未必想得起来,未必记得那么准确。
积累素材看似文外功夫,其实也需要写作水平才能完成。同样发生一起车祸,大部分人是在看热闹,只有记者可以写出文章来。为什么?这就是职业敏感性。要想把作文写好,就不能等到作文课或者考场上再去考虑写作的事,平时也要养成习惯,每当发现什么特殊现象,要立即想到可以写成什么文章。久而久之,这种敏感性就训练出来了,就会觉得可以写进文章的东西实在太丰富了。
写日记是同学们积累素材,训练写作敏感性的最好方法,但需要有坚持下去的毅力。
二、细致地分解文章主题
写作时,对主题的分解是使文章走向丰富的支架,这就好比一棵树,伸出的枝干越多,可以长叶开花的地方也越多;初学写作的人,往往一篇文章只从一两个角度展开,说来说去就是那几句车轱辘话,充其量堆砌一些词藻或者材料,看上去字数不少,实际上没有什么内容。我曾在《化整为零易为文》里就这个问题进行过专门的讨论,虽然是以议论文为例,其实这个方法适合各种文体。现将主要内容摘录在这里,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
自问自答法。一个主题提出来以后,作者可以不断地质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说?涉及的问题有哪些表现?它们的实质是什么?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应如何处理?一个问答可以作为一个展开的方向,通过自问自答把对问题的思考不断引向深入、引向开阔。
编写提纲法。列提纲是打开思路、整理思路的好方法,一方面可以稳定情绪,解除思维障碍,引导作者进入写作情境;另一方面可以把零碎的思想火花记下来,并加以充实、整理,形成一个个拓展角度。
篇首阐释法。在文章的开头对文章的主题加以解释、说明,从而使观点得以具体和定向,然后再按定下的方向分项论述。
正反结合法。任何矛盾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表达一个观点也可借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肯定一个事物的正面意义,批评其存在的不足;也可以阐述按照某一观点做的益处,然后再分析不这样做的危害。运用时可以先正后反,也可以先反后正,互相对照,使道理昭然若揭。
三、运用“化意为象”的思维方式
“意”就是我们要表达的主题,“象”就是承载主题的东西。粗略地说,“象”可以分为“人象”、“物象”和“景象”,也就是文章中可能引入的人物、事物、景物。在写作过程中要统筹考虑这些写作元素的使用,比如出现的时机、比例、附着的含义、完成的表达任务等等。下面我以“极值”的方式来说明“化意为象”的具体运用。
假如一篇文章只安排一种“象”,在面对作文题目的时候就可以进行快速定位——以写人成文还是以物成文,抑或以景成文,形成的文章便是写人类、托物言志类、借景抒情类文章。方向确定以后,就可以按照文章确定的类别来选取、加工、组织相关的素材了。这种做法看上去选材的范围变窄了,实际上是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个方面,反而更有话说,更能说得深刻。这对初学者是十分有利的训练。待到各种元素的运用熟练以后,再进行综合运用,文章的内涵便更加丰富了。这很像舞蹈、体操训练中的分解动作和连贯动作。
要说明的一点是,“化意为象”是一种写作的思维方式,是充分调动写作者形象思维的一种途径,是写作者快速进入写作情境的一种手段。
运用“化意为象”的前提是了解文章是由各种写作元素组合而成的,必须先学会分解文章的元素。写作与阅读的思维应该是一个逆过程,阅读是分解,而写作是合成。分解是为了了解各种元素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观察各种元素的组合规律;合成则是对文章所需要元素的选取和组合,使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过程。
综上所述,要想把文章写丰满,首先必须有意识地积累、整理素材,就像盖房子必须先备料一样;其次是搭建起文章的骨架,也就是把“房子”这个概念具体化为柱、栋、梁、椽,为文章在空间和时间上构建起伸展的方向和支撑;再次是完成材料的整合,也就是如何把各种材料进行归类,按照最优组合原则充实到“房子”的各个部分。如果把素材、观点、意象比作一棵树,素材就是泥土,观点就是枝干,意象就是叶和花,三者的有机整体就是枝繁叶茂的文章之树。
2010.3.1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