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木匠
哦,天哪!
六
谁也没有想到,聋木匠的小木碗的影响会如此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在普通老百姓的眼里,那不过是他谋生的一门手艺,与普通碗不同的是,小木碗更讲究利用木材自身的花纹,做得比较好看;如果说还有什么别的不同,那就是小木碗很少有人拿来盛饭吃,它好像只是一种象征,有了它就有了不同寻常的身份,就能给人以自豪感。
这不,那边俩家伙在那儿斗富呢。
哥们儿,最近混得咋样啊?
还行吧,有了好政策再富不起来,那就是脑袋瓜子有问题了。你呢,哥们儿?
哎呀——这趟生意不行,上一趟置了俩木碗,这趟连木碗的边儿都没碰着。话是这样说,脸上的得意都飞起来了。
哟,置上木碗啦?谁的门路?
也没谁,一哥们儿,专门去为我订做的。
另一个不吭声儿了,因为弄不到木碗,再有钱也是土鳖一个。
搁今天,连三岁小孩儿都知道这就是“炒作”,可当时谁知道啥叫炒作啊。咋炒啊,用锅啊还是用盆哪!别说小镇上人不知道,连做木碗的聋木匠、卖木碗的黄大爷都不知道,想都没想过。别看聋木匠年龄不大,脑子可比黄大爷灵活,黄大爷带木碗出去,每次他最多给四只,而且叮嘱黄大爷不能拆对卖,不能只卖给一家,他怕有人故意收购,到一定数量以后再抛出来控制他的市场。再说那木碗本来数量就少,十天半个月能弄出一对就不错了,有时一只做好了,要等半年甚至一年才能给它配上另一只,而聋木匠必待配成一对才交给黄大爷拿去卖。
说来事情也是凑巧。有一年火车站秦站长为刚过门儿的儿媳妇调动工作,要送礼,想来想去,送啥好呢?这里最容易搞到的是山里的土特产,什么松子、核桃、榛子之类的,这玩意儿谁看得上眼哪?上点档次的像人参、鹿茸、貂皮又送不起。他愁得在炕头贴了大半宿烙饼,突然想起聋木匠刚来的时候送给他一对木碗,自己倒没咋当个好,说不定城里人稀罕这玩意儿呢。赶紧爬起来,从炕琴旮旯里头翻出来,就着灯光仔细瞧瞧,还真是个物件儿。那时聋木匠雕碗还以山水为主要图案,这对木碗,一只上面有条河,河边上是一棵高大的老榆树,另一只上面是一座山,一块岩石旁斜长着一棵古松。不要说构图精妙,就是那寓意也是难得的。再细看那河、那山,宛然就是小镇西边的蚂蚁河、小镇东边的鸡冠山。好几年了,自己怎么就没好好看看呢,大概是因为一个聋木匠,没怎么入自己的眼吧。现在要送给别人了,心里才觉得舍不得,可是心里已经想过给别人了,再不给好像说话不算数一样——这叫啥爷们儿!况且,儿媳妇的饭碗总要比一对小木碗来得重要啊,那可是铁饭碗、金饭碗哦!
秦站长把这一对小木碗送给了上级人事科长,还把自己对碗上面图案的理解讲给科长听,直到科长的笑容从寒冷的肌肉里一点一点地冒出芽儿来。儿媳妇从列车上被调到了分局机关,一家人欢天喜地地过上了安宁的日子。
后来科长打电话来,说还想要几对木碗,秦站长找聋木匠,没用,又去找大队长,也没用。聋木匠的意思是,玩儿的东西就跟喝茶一样,多了就成解渴了,没什么意思,而且也找不到合适的木料。那时候还是大集体,聋木匠不以此为生,偶尔雕一只一对的,大多自己收着,除了黄大爷没有人见过。秦站长想,这次怕是要把科长得罪了,战战兢兢地打电话去解释,谁知科长相当大度,说:这就对了。宝贝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果一要就给,那说明他自己不在乎,到处都是就没意思了。——你给我留心就是了,只要有,多少钱都给我弄来!秦站长被上级的宽宏感动得快流下泪来,牢牢地把这几句话记在了心里。
当聋木匠的木碗以商品的身份出现以后,秦站长立即行动起来。他知道自己出面可能弄不来,于是委托熟人买了一对,花了他将近一个月的工资。他立即喜滋滋地搭乘小火车来到科长家。当他把木碗从红绸盒子里拿出来时,科长眼睛都拉长了,手上这对木碗要比前面那一对更为精致:拄着拐杖的老寿星,脸上的笑容是那样慈祥,连眼角的皱纹都清晰可辨;另一只上的小鹿四蹄腾空,身上的梅花纹分布均匀。还有那斑痕点点的山石、微风吹拂的小草,仿佛都是有生命的。——要知道,这可是天然木纹,不是人工画上去的啊!
科长不停地啧着嘴:啧啧啧,绝了,绝了,绝对的珍品!——你们那个山沟沟里怎么会有这样的人物!——如果能弄到,再去弄几对来!说完把一沓钞票拍在秦站长手里。弄得秦站长接着也不是,不接也不是。不接吧,后面还要呢,自己贴不起;接吧,现在科长已经是副局长了,自己一家的命运就攥在人家手里呢。
秦站长不知道,科长正是用那一对小木碗,把自己变成了副局长的。
2009.6.2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