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站得高,看得多

(2007-03-02 23:52:40)
分类: 生活絮语
站得高,看得多站得高,看得多

茶余饭后:
http://blog.sina.com.cn/m/houcheng

    “有时候,明明知道换种方式会更好,但往往走不出心灵的怪圈。人为之所困的,或许真的只是自己而已。” 一位朋友这样倾诉着自己处世的烦恼。
    这种困惑是很有代表性的——在人生的道路上,特别是在成长的道路上,谁没遇到过走不出自我的迷茫?这种迷茫的本质在于,不是不知道孰是孰非,不是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而是明知自己应该怎么做,却由于自身的种种弱点不愿意按照正确的方向走。
    应该如何来评价这种现象呢?如果说一个人面对这种处境而不产生丝毫的烦恼,那就只能不问是非,由着自己的心性去滑行。这是一种缺少良知的表现,一旦人没有挣扎的欲望,那就是神仙也救不了了。鲁迅先生曾对中国国民持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不争就是认命,就是自我放弃,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一个人面对某种处境还有烦恼,说明良知是在的,它在不停地和那个“小我”作斗争,这也正是苦恼的起因,但是,由于心态、意志、情感、道德还不能恰当地谐调“小我”和“大我”的关系,因而犹豫、挣扎、苦恼。此时如果不能放下“小我”的驱使,就将滑向自私的一面,放弃道德上的努力,任由狭隘的个人中心观点摆布;如果此时能够舍弃自私,走向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就会柳暗花明,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苦恼也就随之消失了。所以佛家反复强调“放下”,拒绝“贪嗔痴”,其实说的就是放弃“小我”对人的左右。由此可见,在我们还没有达到很高境界的时候,苦恼是必然的,苦恼之时也是人生最关键的时刻,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困扰,步入人生的正轨呢?我认为必须让自己站得高一些。古语说“站得高,看得远”,我觉得不如说“站得高,看得多”。当我们走近高山、走近大海、走进浩渺的原始森林,我才会觉得自己的渺小、生命的卑微;当我们走进书海、走进网络,我们才发现自己的贫乏、眼光的狭隘;当我们走近道德高尚的人、见识高远的人、气质高雅的人,才会感到自己的浅薄、个性的偏执……是的,见多才能识广,眼界开阔才能心气平和,才能处理好各种纠缠不清的事情。
    庄子在《秋水》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由此可见,只有井底之蛙才会容易满足,越是看得多的人越是觉得自己的不足,越是战战兢兢、唯恐自己做得不对;而那些一瓶不满半瓶晃荡的人却往往自我感觉良好,对人待事才敢气如斗牛——“无知者无畏”,说的大概就是这种人吧。要想让自己站得高看得多,就必须常怀敬畏之心,敬畏高尚、敬畏博大、敬畏通达……敬畏一切超过自己的人和物,这样才能引导自己走出小圈圈,成为一个谦和的人、纯净的人、豁达的人,才能不为一己所困,才能以赤子之心对待万事万物,才能求得自我的和谐。


                                               2007.3.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