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份来自兰州的一位老师的求职材料,随材料还寄来了两份书法作品,写得的确不错,尽管大家并不内行,还是围在一起评论了半天,最后一位小伙子开玩笑说:嗯,写得不错,墨挺黑的!说笑一通以后,我很想保管这两件作品,说不上特别喜爱,只是觉得人家费了许多心血写好、寄来,如果随随便便一丢,实在有些不尊重,也许我们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可是作者知道了一定很不是滋味。
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孩子小时候的衣服,都还大半新就小得不能穿了,扔了实在可惜,于是清洗干净送给邻居家孩子穿。可是有一天,孩子回来后非常不高兴,说:以后我穿过的衣服不要再送给别人了!我以为他舍不得,就逗他:要留着将来给你的孩子穿吗?他很爱笑,但今天没笑,板着个小脸说:你自己下楼去看看吧!我真的有些奇怪了,跑到楼下一看,明白了:那么漂亮的一件小套衫,被邻居的孩子穿得像画皮一样!回来后,我摸着孩子的小脑瓜说:算了,反正你也不要了,管他穿成什么样子呢!孩子还是不高兴:自己的东西,就算不要了,也要给它找个好人家,弄成这个样子我都觉得丢人,好像我原来也是这个样子!我无话可说,孩子跟那件衣服是有感情的,他不能容忍别人拿他喜爱的东西不当回事儿,我完全可以理解,而且觉得是一种美德。
其实每个人把东西送给别人时,都是付出一定感情的。就拿孩子的旧衣物来说吧,不是觉得彼此关系不错,谁会舍得把自己孩子的东西交给他呢?就算舍得,也怕人家不愿意接受啊!古语说得好: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既然接受了就要善待这些东西,否则就会伤了人家的自尊心,认为你并不在意。作为赠予者我们在乎别人对待自己东西的态度和感情,作为受赠者就更要理解别人的一番好意。
这种心情,我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感受最深。学生辛辛苦苦写一篇作文,不论实际水平如何,都要付出艰苦的劳动,都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赏识,如果我们没有用心去理解学生的写作意图,草率放过,或者轻易否定,无疑会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阅读别人的作品同样是这个道理。当然,这些事情就不仅仅是感情问题了,还有责任心在里面。既然是一种责任,就不能只是一味地好好好,还要尽可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便帮助别人进步。
像这位老师的作品,如果我们不拿出自己的真诚和责任心来对待,毁掉的也许不只是一件两件作品,伤害的也不仅是他的热情,有时可能还会涉及他的生活方向甚至前途。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苏轼的那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且不管他当时是什么处境,也不理他当时是什么用意,我只问:为什么他会“拣尽寒枝不肯栖”?读一读全词的感情基调,就不难感受那种感伤和惆怅,受到的打击实在太多了!是啊,有时候我们的一点疏忽大意、一句有意无意的话语,都可能给别人带来伤害甚至灾难,我们可以不慎重吗!曹操在他的《短歌行》中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倒是和苏轼遥相呼应:一个是怀才不遇,一个是求贤若渴。我不知道假如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
现在许多大学生、研究生求职十分艰难,真的是人才过剩了吗?我想人才和用才之间的心理错位才是最重要的原因吧。
不管是衣服还是人才,给就要给得真诚,收也要收得珍惜,这才是互相尊重。
2006.12.2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