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写作探路 |
茶余饭后:http://blog.sina.com.cn/u/1251514101
说实话,我是不很会写以人为主题的文章的,偶尔写过一点,也多是父母兄弟一类的即景短文。如果说所有的文章里都有人的影子,那么,我写的东西里出现最多的影子就是我自己——即使写别人,我也爱用第一人称,避免产生刺探别人隐私的嫌疑。
这一次不行,赵栗就在我的身边,写她的东西她一定会看的。评价低了,她一定会用她那拉长了的声音说:“老师~~~~”评价高了,她又会堆起一脸的坏笑,说:“老师,好假哦——”这是可以肯定的,以她率真的个性一定会这样说的!那么,什么是“客观准确”呢?你让我谈论一个将我和她的父亲并提的孩子而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告诉你:洒家做不到!
突然想出一条逃生的办法:我少说几句,你可以自己去看嘛!她文章里的观点都是她的真实想法,你读了她的文章就会了解她的思想。她和我交换观点时一再强调自己的理解,尽管我希望她的笔能“敦厚”一点,可是她往往收不住。因此我可以说,她写的东西就是一个孩子认识世界的体会,或者说,她的文笔对她的思想是忠诚的,没有矫情,很少雕琢,追求的是对自己感觉的艺术化倾泄。
她很长一段时间在关注一些女性形象,从历史人物到文学形象,还到现实生活中的人。被她打过主意的女性形象我也说不清究竟有多少,从她笔下走出来的至少有这么几位了:枉凝眉的黛玉,终身误的宝钗,代人受过的西施,宁折不弯的昭君,刚柔并蓄的李清照,精明又毒辣的琏二奶奶,宽容又无奈的宝二奶奶,纳兰容若的妻子和妾们;还有一位,是她生活中的钢琴老师,有个性、更有品位的现实女性。
她写女性,不是为了对人物进行鉴赏,似乎也不是为了对她们进行评判,她在借助她们思考人生中的一些元素:女性的个性与命运、社会环境与女性的心理,女性的社会角色和价值,女性的爱情与生命的意义……当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不是这么单一,也不是这么纯理性,因为她写的是散文而非论文,因而形象和文采还是第一位的。
有一次我对她说:为什么只写女性呢?你可以去写写男性啊,甚至可以写写古代的皇帝啊!我是希望她能把写作题材和探索层面再展开一些。她当然明白,鬼鬼地一笑,说:老师,我对男性还不了解啊!
我终于知道她为什么叫“赵栗”而不叫“赵丽”或“赵莉”了——木质坚硬而且满脑袋小刺!
读书,好像是所有喜欢舞文弄墨人的嗜好,她也一样,其实她的思考很多是发端于她的阅读过程。我不知道她读过哪些书,总觉得她在中国历史方面的功底已经远远超越了一个高中学生应有的水平,不是指历史知识,而是指历史见解;文学名著自不待说,就是那本厚厚的《纳兰词》,叫我也无法一句一句读进去。这至少可以说明一点:厚积,是喜爱文学的必要条件!
她和我一样喜欢读余秋雨的文章,尽管有时候觉得很沉重,但还是爱读,那种进行文化苦旅的乐趣,没有几分定力,是无缘享受的。所以,有时候读她的文章,你会觉得她的语言有一种“顿挫”感,不能不说很有几分余先生的味道。有一天,我无意中溜到余先生的博客上去了,便壮起胆子给这位文学巨擘留了言:“余老师好!今年暑期在音乐大赛电视节目中尽情领略了您的风采,本以为扬州之行可以看到更清晰的您,可惜您没有成行!我是读着您的文章成长起来的中学语文老师,现在我的学生比我还迷您的文章;如果升学是自由的,我真想把他们交给您来教导。”这里所说的“扬州之行”,就是暑假陪赵栗去参加的“全球华语美文大赛”现场决赛这件事,本来余先生也是要去做评委的,后来脱身不开,就发了一封信到赛场。
不得不说,赵栗的文章有时还显得稚嫩,有那么一点单薄。我想说的是,她还只有十几岁啊,她还在写作这条路上不停地走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