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作教学的价值取向

(2006-09-16 19:33:40)
标签:

写作漫谈

分类: 写作素材
写作教学的价值取向写作教学的价值取向
    根据语文新课标对写作教学的新精神和新理念,可以确立未来写作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之一:激励学生坦诚地展示自己心灵深处的真实思想
    任何人的写作均是先有内在的思想,然后是文字(即书面言语)的外化。缺乏前者,文字就是一种机械的堆砌。而为了使学生真正获得酿自生活的思想,教师要从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角度去培植学生独立的人格、思维自主的意识和现代思维的品质。
    首先,所谓独立的人格,是相对于指令型教学下惟师是从、惟书本是从、灵魂萎缩和思维复制的依附性人格而言的,没有独立的人格,就无从谈及特异的和个性化的思维追求。这就需要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以民主的理念与亲和的情态去尊重作为学习主体而存在的学生,不但悦纳其顺应师长的心理倾向,而且宽容甚至欣赏其离经叛道、标举自我的逆向性思维特征。现代语文教师应当具有这样的襟怀。
    再者,所谓思维自主的取向,就是鼓励学生“我思故我在”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无论是高层次的作家创作,还是低层次的学生习作,其共同本质就是写作主体自主地表达心灵的思想,所以应当如课标主张的那样:“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故必须力克由于人格依附而导致的“趴着写”和“跪着写”的思维模式,只要是维系着写作主体的正义感和良知感,就应当让思想自由地高翔。
    因此,语文教师尤其要着力培养学生凭借母语来尝试创新思维所必备的优异品质,诸如对问题的发现意识、对未来的开拓意识、对真善美的探求意识等等,并使之掌握多种思维形式,将发散与收敛、直觉与逻辑、侧向与反向乃至经验和超验等各种对立统一的思维形式有机地融为立体动态式思维网络,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展具有张力的思维空间,达到以人的思维品质的优势来创造写作思维的崭新高度。
   
价值取向之二:激励学生充分抒发从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真挚感情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如是论诗:“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虽然这仅是形象地指出情感在诗歌创作中的根本性地位,然而由于初级层次的学生习作与高层次诗人创作具有共通的审美本质,即两者均以写作主体真实的情感体验为写作缘起。正是这种不可扼止的情感冲动,使作者产生了那种倾诉与宣泄的欲望。恰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写作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写作主体通过亲历、沉思、感悟等生命体验的形式,才能不断积蓄感情能量并转化为高昂的激情,从而强烈地驱动写作主体用物化的文字去倾吐。否则,就会出现我们所习见的情感苍白的应试作文,这自然缺乏对阅读者心灵的震颤力。为此,我们反对纯技术主义倾向对写作主体自由活泼之情性的阉割,反对让学生在对体裁模型和结构套路的刻意追逐中丧失自由之情性。
    首先是忠实于生活。叶圣陶先生说:“情感与经验有密切的关系。”“遇悲喜而生情,触佳景而兴感。”由此生命体验而生发形形色色的真情。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正视生活的原生态,品咂生活的原汁原味。而生活中既有辛酸、无奈与悲怆,也有甜蜜、幸福与欢畅,既有挫折、苦难与沉沦,也有成功、搏击与升腾,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活的多元形态,只有全方位透视与感悟,从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才有淘尽粉饰之纯度。
    再者,鼓励学生以真诚的情感态度对待生活。即教师要避免先入为主地给学生外加一种非此即彼的情感取向和价值尺度,以此来所谓“评估”或“匡正”生活,致使作文出现泡沫化的虚构。既不能人为“拔高”来对原生态客观生活作审视、感验和评价,也不能以蕴含工具理性的一统化“大我”排斥甚至取代鲜活生动的“小我”,而是允许学生通过朴素的生活逐渐生成价值理念、从大量的感性认知中提升价值评判标准。
    价值取向之三:激励学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下述关系。首先是引导学生理清言语摹仿与自信自创的关系。优秀的范文总是闪烁着显现自身魅力的言语风采,对学生言语实践和发展具有无可否认的借鉴和摹仿价值。学生通过深读范文来积累语词和句式,但不能“入套”而不“出套”,应当自信如同走个人的生活之路那样来自创个人的言语风格,高标一帜,坚执无疑。他人恬淡清馨、不失儒雅,未必我辈不可汪洋恣肆、英气磅礴;他人含而不露、意蕴沉潜,未必我辈不可棱角分明、锋芒逼人,如此等等。其次,引导学生认识长葆天籁与自觉习染的关系。“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由清纯的校园文化所怡养而成的童真之心至为可贵,我们应当让学生保持这颗纯粹的童心和由童心所传达出来的天籁之声,反对急功近利地去人为拔高,致使童心不葆,言不由衷地成人化甚至英雄化。只有在守护言语天然本色的基础上,并通过长期充满艺术气息的听说读写之言语实践,才能自然而然地渐趋写作主体颇具个性特色的言语境界,涌现出那种蜕净笔端匠气、言语才情独具的少年作家。
    总之,上述写作教学价值取向,旨在通过有内涵、有品位的写作教学来达到“树人”、“立人”之目标,从而使写作实践的过程成为个体生命深化思维、升华情感、发展个性的教化和陶冶之进程,使青春灵魂通过文字洗礼而更趋真挚、仁爱和美丽的大化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