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例证也应有法度

(2006-08-26 01:59:42)
标签:

作文教学

分类: 写作探路

例证也应有法度例证也应有法度

--浅谈议论文中事例的选用

作者:茶余饭后  http://blog.sina.com.cn/u/1251514101

 

    传说有位师傅想考考两个徒弟谁更聪明,于是给他们每人一大筐花生,让他们验证一下是不是每颗花生米上都有粉衣。大徒弟熬了一个通宵,证明每颗花生米上都有粉衣;二徒弟只在一筐花生中挑选几类代表:一个粒的、两个粒的、三个粒的,成实的、干瘪的,各挑一两个剥看,就得出了“都有”的结论。

    且不说这两个徒弟智力如何,单说二人的验证方法就有明显的差别。大徒弟以例子(样本)多来保证结论的准确性,二徒弟则以例子虽少但典型来保证结论的准确性。貌看大徒弟用的是完全归纳法,结论似乎更可靠,但一筐花生是否能代表世上所有的花生呢?万一他这一筐花生只有某一种类型呢?二徒弟用的是科学归纳法,例子虽然少,但具有代表性。可见,证明一个结论需要一些事例,但并不是例子越多越好,这里涉及事例的选择和使用的标准、技巧等问题。

    第一,事例的选择要讲求有效性。首先,所选用的事例必须典型,能代表一类事物或现象,不是特例、个别现象。其次,所选的事例必须正确、进步,也就是要符合事实,符合事物主流的发展方向。证明改革开放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活力,切不可随手编一个“有一个厂家……”作为例证;更不能用某个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倒闭的例子,来证明改革开放不利于经济发展的错误结论。再次,所选的事例要有针对性,即事例和观点要有紧密联系,要仔细从众多事例中选取最能证明观点的一个,在较长的事例中截取最有说服力的那部分。

    第二,事例的选择要讲求就近性。许多资料都提到文章用例的新颖性,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不能因求新而一味求奇求怪,影响文章的论证效果。所以,选择事例首先要考虑自己熟悉的,因为熟悉的材料容易把握,叙述、分析起来能自如得当。特别是考试作文,更应从众多的记忆材料中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从来源看,课本上和自己身边的事例应优先考虑,平时也要多整理、多记忆、多思考;那些道听途说、记忆不确、理解不深的材料尽量不用。有人担心课文中的事例别人也都知道,会被认为老生常谈,其实不然,大家都熟悉的例子更容易引入文章,更能引起读者的认同和共鸣,关键在于用得当不当,有没有独到的见解。因此,选择事例不要回避读者熟悉的例子,要一切服从论证的需要。

    第三,事例的使用要讲求有序性。许多人在说理时很注意逻辑性,而在摆事实时则较随意,忽视了事例可能存在的顺序,这反映出写作思维不够严谨。所以在事例的排列上还应注意有序性。从事例论证的力度看,可以由主到次;从事例针对的层次看,可以由浅入深;从事例出现的时间看,可以由古至今;从事例产生的空间看,可以由近及远(如由中国到外国)。至于选用什么顺序合适,要根据论证的需要而定,这里主要想提醒大家树立严密的逻辑意识。

    第四,事例的使用要讲求灵活性。我们说选用事例不要只求多而不求精,但也不能只求精却不充分。为了满足精而足的要求,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即用一个典型事例具体说明某个道理,再用若干高度概括的事例辅助说明该道理具有普遍意义。事例的引入方式也应灵活多样,如典型举例、列举举例、假设举例等等。有时同一个事例从不同角度理解,可以用来论证不完全相同的观点,这就必须对其加以分析,说清该事例和观点之间的关系,起一个阐明和定向的作用,所以摆事实还必须和讲道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最后,我们以吴晗的《谈骨气》为例,来说明一下上述几点。该文作者为了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选用了文天祥抗元、乞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拍案斥敌三个事例。从人物的身份看,有富贵的达官,有贫贱的乞丐,有坚贞的文人,代表了不同层次的中国人,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三个事例分别与文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相呼应,体现了全文的逻辑性和选例的针对性;这三个事例的“知名度”也相当高,稍微具备一些文史知识的人大都了解,贴近读者;事例的组织顺序和开头孟子的话相对应,又大致符合由古到今的顺序。应该说,这篇文章是议论文使用例证法的典范。

    学会选用事例来证明观点,是中学生不可忽视的写作能力,大家应该不断在阅读中总结经验,经常在写作中加以练习,多思、多用,熟能生巧,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