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慈禧北京宋体载漪李秉衡 |
分类: 历史评论 |
原创:心灵朝阳
“北京大屠杀”与“南京大屠杀”的惨状其实都不相上下,但是对于“北京大屠杀”关注的人相对少一些。然而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说,“北京大屠杀”的起因最为复杂。可以说,不管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还是日本侵略军的烧杀抢掠,这都是真正意义上的侵略战争。唯有“北京大屠杀”是人为的,而且是中国人自己不知深浅惹来的祸端,或者更直接一点说,是我们国家当时的首脑,大清帝国身后那个披着神秘面纱的太后,不理智的行为所导致的。
据说治理国家的人,是最会做人的人,也是最有胸怀,颇具韬略的人。然而,一百多年前,那位住在清宫里面,长得十分美丽动人的老女人,却在她六十多岁这一年,做出了极其让人无法理解的事情,招致中国巨大的祸患——“庚子国难”。究竟那拉氏慈禧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抉择呢?由于光绪皇帝被囚禁瀛台,慈禧太后欲废光绪,立端郡王载漪的儿子溥儁为皇储。这件事没有得到洋人的支持,何况洋人还不停地抗议义和团烧教堂杀洋人呢!端郡王由于支持慈禧发动政变,所以立功受赏,同时儿子将被立为皇储,自己很快成为未来的太上皇,便一下子身价百倍,被提拔为总理各国事物衙门大臣。可别小看这个官职,这个职位连当时的军机都囊括在其中,有外交权力,同时还掌握着兵权,绝对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官儿。载漪的位置直接越过荣禄,所以后来的载漪,根本就没有把荣禄放在眼里。
然而,载漪只是一个花天酒地的纨绔子弟,虽然会点武功,但委实得不通文理。做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对手中的业务完全是狗屁不通。洋人的抗议不仅不能引起他的重视(当然更不可能帮他们解决问题),相反,他却以为这是洋人在向他示威:不给自己送礼,拥立自己儿子为“京师大阿哥”,还要整天故意跟他闹腾!这对于身居京城养尊处优的载漪来说,这辈子哪里受过这种的窝囊气呢!何况京师是自己的地盘,洋人凭什么不来巴结自己,反而整天向他抗议呢!于是载漪便恼了,心里兜不住了。你们不告义和团打你们吗?我反而要和他们联合起来跟你们闹腾,把你们赶出京师去!如果站在外交大臣的角度上看,载漪的这种做法纯属渎职,视国家利益之不顾,简直就是大胆包天!尤其是作为国家大臣,联合反民,不顾一切地杀人放火,甚至后来还做了个假照会迷惑慈禧,这在当时也是罪大恶极的事情,绝对够得上凌迟。很明显,载漪的所有行为都不是理智的行为,真是被即将掇手可得的皇权一时冲昏了头脑。
载漪做的洋人假照会如下:
一、指明一地由光绪居住。
二、代清政府收取各种钱粮。
三、代清政府掌全国军队。
四、归政给皇帝。
慈禧好不容易篡夺了政权,当然害怕光绪再度执政了!看到这个并非从总理衙门递过来,而是载漪托人转交荣禄而后又经荣禄呈上来的照会,慈禧连思量都没有思量便恼羞成怒!她当然不能容忍洋人支持光绪了!于是恼怒之下,便决定向洋人宣战!虽然犹豫不定,召开了几次御前会议,最终还是在盛怒之下,向列国下了宣战诏书。诏书中居然找不到宣战对象,因为列国之多,无法尽数,便用了两个字“彼等”。可见当时的慈禧很不理智,大脑极不冷静。从她两次发动政变以来,屡次得手,都是在平静的状态之下,胸有成竹,稳操胜券,不能不让人看到她运用智谋的聪慧。唯有这次对“彼等”宣战,让人不由地想起一只被打急了狗,到处跳着胡乱咬人的情形。这大概就是慈禧当时的心态吧!
攻击各国大使馆,帝国的大炮射得很准,经军官测定好方位,大炮瞄准了使馆区的无人空地上,如此炮击持续了一夜,虽然地动山摇,却并没有伤到多少洋人。后来帝国的炮手又改变炮位表尺,将炮口瞄向了中国民房,因为这时候的“老佛爷”喜怒无常,都摸不清他的意图,所以这大炮随着“军心”不稳也变得有点“走火”……战争进行了一半,就在这时候,慈禧才弄清了那个照会是载漪假造的!于是慈禧“善心”大发,又后悔攻打大使馆,便让荣禄派人给大使馆送去西瓜等物品慰问。此时,八国联军已经到达了离北京城门几十里地以外,将京师包围起来。慈禧赶紧下令停战,又派人给大使馆送去了大量的生活用品。同时正式任命李鸿章为北洋大臣办理“议和”事务。
但是就在这时,主站派里又站出了一个人——李秉衡。慈禧见到年迈的老将挺身而出,一下子主意又变了!在李秉衡的慷慨陈词中,慈禧又“重新建立了与联军对抗的信心,这使刚刚出现的避免战事扩大的希望最后破灭了。”——来自王树增所著《1901》。李秉衡一战,结果还是丢盔弃甲,大败而回,自己无脸再见慈禧,无奈之下自杀殉国。八国联军破城之后,在北京城内进行大肆杀戮,疯狂报复。慈禧闻风而逃,清宫大量珍品被抢劫,圆明园再次被焚毁。
整个“庚子国祸”的过程,想起来就象似唱了一出戏,或者是由于两个孩子玩过家家游戏而引起了一场闹剧。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正当列强虎眈眈的时候,慈禧所率领的政权,却公然在京城中搞了一场对内对外的宫斗,结果将战火点燃扩大,以至差点祸及己身。从整个斗争过程中,慈禧的行为一直处于不理智状态。用慈禧在六十大寿时的话说:“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可惜慈禧这回失算了,没有能够令“彼等不欢”,反而差点让自己身陷囹圄。
从慈禧的“宣战——言和——宣战——言和”的整个过程中,很明显看出慈禧思维的非理性和混乱性。甚至象个破瓷罐子摇来摆去,可见慈禧的行为在当时很具有随意、不可定性,大脑处于受抑制状态。作为慈禧个人肯定是主战的,即使没有载漪的假照会,她也很想出自己的“一口气”。因为洋人太不让她如意了!他们不仅不支持废光绪立新储,同时还帮助康有为、梁启超逃跑,何况她又认为中国老百姓也与她一样“同仇敌忾”了呢!慈禧多少也知道国际法,但她以为自己皇权当道,能耐有多大,可以视一切法律之不顾!说到底,她不就是整倒了一个光绪吗?当然,后来慈禧借洋人之手达到了剿杀义和团的目的,除却了她的心头之患,但也使半壁江山沦入血与火的硝烟之中。尤其是八国联军疯狂报复行为,更是令人发指。烧杀奸淫抢掠,真是半壁江山沦丧,半部国耻演绎!
据说人在不理智的时候,大脑皮层受到抑制,智商几乎等于零。所以伤人者和暴行者,往往都是在最不理智的时候,做出一系列不符合常理的事情。慈禧在“庚子国祸”中所扮演的角色,应该不是全智型的,最多也只用了半个脑子,另外半个脑子则处于激愤状态。政权之争演化成侵略战争状态,这是多么令人悲慨的事情啊!慈禧已经囚禁了光绪,却不想到怎样图强,回头考虑一下光绪的想法是否正确,却急于立新储,以至用错了载漪这个人……所以从历史看做人,古往今来,虽然大小事件各各不同,但里面内含的规律和哲理却往往都是同出一辙。倘若慈禧唯德,素有公心,哪怕牺牲一点个人利益,或者对光绪宽容一点,哪怕有半点忧国忧民之心,哪里会惹来这么大的滔天大祸呢!
所以为人处事是一门学问,守德清静才能处变不惊,为所欲为只能遭来大祸加身!何况慈禧招来的大祸又不只是个人之祸,而是触连全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巨祸呢!可见慈禧的胡作非为,已经达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了!难怪光绪如此苦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