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海无涯话禅定
——读《禅的十大人生境界》
原创:九月奇迹
无人处静读禅学,悟求禅定,才发现无常人生中,原来也应了诸多佛理。世事变迁,然而思悟皆出去于常心。静则学禅,动则悟性,人生跌宕,尽在自心沉浮中诞生,所以悟到处世真谛。禅学是六祖慧能法师所创,哲理已至生命至高境界,宇宙中的宏观概论。修身,修心皆无定法,各人从自心的实践出发,放阔眼界,不照搬祖训,不死认教条,所以产生了新的佛教理念。因而禅悟与其他佛觉不同。与其求佛于人,不如悟佛于己,这是禅学的要义。以往哲思理念需要求助于先人,甚至于标榜,而自从六祖以来,则放开了眼界,刷新了头脑中固有的观念,给心灵一片宽广智悟的禅思,所以才有了后世人对于禅学的探索。
既然佛是让人忘却烦恼,找寻超脱的圆满,那么就要在求索中,放下凡尘欲念而走向佛念的正觉和人生的正道。所以禅心令人放弃妄念,从而相信自心,将佛与人联系起来,从而不至于高不可求,远不可寻。可以这样说,禅学,拉近了佛与凡俗之间的距离,使凡人对佛念的哲悟,只在一念之间,因此学佛入门更适于常人。修行原来只是瞬间觉悟。禅学,看似复杂,其实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看似空灵的禅原来就近在眼前,只要闭上眼睛,用一双心灵的眼睛反观自心,方才看到心海无涯的真面。
唐僧取经行走过漫漫历程,求取的是如来的佛义——释伽牟尼的真传以及印度各大佛教支派的精华。而六祖的禅学则是中华独有的瑰宝,他倡议与其求佛于人,不如认识自身,与其一成变地诵解先人教义,不如从自身出法,认清自己的心海。与其求助于他人,不如向内心深处去求取生命玄妙。唐僧的一路渴行,求的是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文化融合。六祖的禅学则是在学习他人的基础上,向自身寻找佛性。与其苦求他人,不如在实践中发现真谛。佛学是一门智慧,是心灵的学问。开悟就要放下自我,站在宇宙宏观的角度,回头看自己。既然要长途跋涉远行,就要知晓一路的思悟,汲取战胜困难时的经验和教训,感受自心历经困惑后的释然。一餐食未必只为了解决温饱,必然是上苍成全,亦是宇宙自然的恩赐。生命虽小,但却是天地造化,五谷精华慧生。人生世间,无所求即有求,有所求即无所求,愈想到什么,愈是最容易失去什么。所以禅学与辩证法是统一的。
灵智开悟,文化的汇萃。禅学是生命的精华,亦是智慧的源泉。“半夜彩霞笼玉像,天明峰顶五云遮。”这写景的名句,是开悟的启觉。在迷惑和觉悟之间只隔着一层帘幕。“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虽言世间风景,却言人间智慧。良辰美景,俱在一瞥之间,来去无影,风景如同虚设,原来万事皆空。“唯余一朵在,明日恐随风。”即便是唯一的点缀,依旧好景不长。这是世间万物的原理,四季风景盛衰的常情,正应了“本来无一物”的正觉,何必苦苦索求有无?所以,佛与众生一样,同存共在,即便余一枝是佛,但终究还是化为宇宙的空芜。佛是众生的灵性,有灵性即有佛,有佛才有众生,二者就是这样一种依存关系。
以“澄潭钓碧兔”喻禅,真是一个极妙的意象。可以想象心情澄澈的静极,是何等碧清。佛念由极静处诞生,智慧于身心静谧处开悟。心静的境界,只有达到极至,才能觉悟到智慧的灵妙,让大脑处于思维的最佳巅峰状态,由此产生了最佳的灵感和哲思。于是禅定由此诞生了。清潭中的月本是寂静的影,若能将影钓出形神,那就是禅的极妙境界。“月印三江水,门门尽有僧”,这成佛的路原来就是这样一条大道,启开智悟的门扉,天下皆是佛道,只是看你是否能够达到灵悟的智境。
禅学,不仅有一种哲思的美,亦有语言的美,意境的美,让精神陶冶,让灵魂丰富,意趣相生。禅学,不是空洞,亦不是某些人的荒芜理念。禅学,打开了智慧的大门,敞开宽广无垠的思想领空,让凡人在哲思中启迪,让心灵从烦躁中走向宁静。禅学,是智慧的学问,亦是心灵的学问,是文化,是艺术,亦是生命的灵魂。心海无涯,广阔的智慧行程,不是用肉眼观览,而是用心灵的眼睛察悟和启觉。胸怀宽广的人,可以在腹内行船,亦可以让智慧远航,而禅思就象大海中点亮的灯光,照亮航行者的眼睛。
人生是一次远航,禅学就是生命的北斗,让我们在智慧中把握生命的方向。让我们在宁静中梳理身心,顿悟人世风景,在静心养性中成长和进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