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晚,成成临摹止痛膏袋上面的一朵花的图案(见附图),先画花朵,然后添根枝,但添的根枝却是向上的,反了。
我问他为什么画反了?应该向下画根啊。
他回答:“上”是这儿哎(指天花板),我这(画)的也不是上哎,上是这儿(指A点),又补充(指身后)这儿才是上呢(沿A点方向指过去)。
我猜想他说“我这(画)的也不是上哎”,是想表达他知道真正的“上”是在自己头顶上方。纸上的画画是平面的,反正也不与实际的对应,“上”在那个方向是无所谓的,我的图画的“上”是在A点。
而我们成人脑中已经建立了“缺省值”:纸上所画物体的方向位置与实际的方向位置,存在一个假想将纸张迎面90度旋转立起来观察的“约定”(另一个“约定”就是平面图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孩子脑中的“约定”还未牢固树立,因此随性所为。

示意图
既然随性所为,为什么偏偏正好是倒着的180度呢?而不是90度,60度,等等?
这点摆渡科普一下:
注:
百度上搜得:...其实小儿的这种表现,是一种医学上称为“倒视”的现象,一般发生在3岁左右的幼儿。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人体的眼睛构造及成象过程。眼睛为一个球状物体,由外向内分别是角膜、虹膜、晶状体、玻璃体和视网膜。晶状体为一个透明的、像凸透镜样的物体,当外界物体的光束通过瞳孔到达晶状体时聚焦,由于凸透镜的作用,聚焦后的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置的物体。这就像一架照相机,通过镜头成像在底片上的是一个倒象。—这种倒置物体的信息传导到大脑,经过我们综合分析及生活经验,我们就将倒象调节纠正为正象了。而3岁以下的小儿,由于大脑的综合分析能力还不完善,不能将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倒象转变为正象。所以他们看到的图象都是倒的,只有把画片倒过来,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正象。不过,倒视的持续时间很短,大多数小儿未引起家长的注意。随着大脑功能的完善,倒视现象就自然而然消失了。
倒视:是指看东西的时候倒着看。
眼睛就像一架照相机,人们在观看外界各种物体时,在视网膜上都是形成倒置的图像,这种倒像传导到大脑,通过视觉中枢的分析综合才把倒置的图像纠正成正立像。人视觉中的正立像是大脑的一种适应性功能。
美国心理学家斯卓登曾经戴了一副类似照相机作用的特制眼镜,于是,他看到的一切都倒了过来。可是,大约4天后,他看到的景物又都是正立的了。
原来,他大脑已适应了这种倒过来的图像。
可当他摘下副特制眼镜,他眼前的图像又变成倒置的了。再经过一段时间,才恢复了正常视觉。
人眼为什么要把颠倒的图像传给大脑,大脑为什么又习惯于判断这种倒像,到现在还没有人能把它彻底弄清楚。
有趣的是,世界上真有长期倒视的人。现年30多岁的巴西男子里贝罗,看书、看文件都是倒着的;他看人走路,所见是头在正面脚在上。因为习惯了,也并不影响他的生活和工作。
---------------------------------------------------
附日记摘要:
030701
|
语言丰富,应接不暇,老人嘎嘎。
“我跟妈妈并排漂亮”。
画止痛膏袋上面的图案
先画
后添枝
我问他为什么画反了,应该向下画根,他回答“上”是这儿哎(指天花板),我这(画)的也不是上哎,上是这儿(指A点),又补充(指身后)这儿才是上呢(沿A点方向指过去)。
可见,幼儿的上下观念是很有奥妙的(注)。
拿着伤湿止痛膏的说明书,上面画了一正一反两人的穴位图,纸很薄,我给“人”添衣裤等,他觉得有趣,但一会儿他突然发现背对着的人翻过来找不到他的脸,纳闷:为什么这也是反面,脸到那去了(急问),为什么,我解释不通,太难解释了。
晚洗澡时,妈说到芊芊,然后说“芊芊妹妹小哎
”,成连忙打断:“你不要讲哎,你一讲我就想到打人的事了”。上午在芊芊家曾与芊芊交手,争话筒。
|
030702
|
说他画画第一名,石航路第二名,当爷爷问他有什么奖品,他答,但是没有奖品(大概什么名也没有)。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