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1)击梭与扑兔

(2011-02-10 21:42:59)
标签:

缅甸

旅游

邦尼亚

勘探

硅化木

分类: 野外勘探(缅甸篇)

(21)击梭与扑兔

(21)击梭与扑兔(2010年5月4日)

    帕杰罗像个醉汉,在曲曲弯弯的山道上踉跄地盘旋上升。

    终于到达了山顶。

    跳下车来,活动活动麻木的身体。

    山顶地盘不算大,树木不多,阳光辐射很厉害。

    这次的井场是建在山顶的,三面都是陡崖,好在陡崖边都有栏杆和杂树挡着,不会产生恐怖的感觉。只有在远眺群山的时候,才会感觉到我们的高度。

    转身回望,这里简直就是一座高高托起的大舞台,感觉远离了世间的喧嚣,离天更近了,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被天上一双隐形的眼睛看着呢。

    有人发现远处的群山中,有个山峰上闪耀着金光。井场的人告诉我们,那是上次测井的位置,金色光芒就是来自那个山顶上的佛塔。

    住下没多久,就发现这里随时都会变天。云跑得飞快,远远的看着黑云压过来了,很快就是一阵疾风疾雨。如果飘来的云跟山头一样高,整个井场顷刻就会被卷进大雾中,对面不见人。须臾间,又是阳光灿烂了。

 

    几天后,我们的VSP项目登台亮相。

    这次施工跟上次一样,还是一远一近两个炮点。远的在山洼里,近的是我要守卫的“阵地”------在离山顶不远的小山包上。

    小山包上有着稀疏的树林。树林的地面,分布着事先雇人打好的16个碗口粗的炮井。架电台的竹棚到炮阵之间是坑坑洼洼的林中小道,白天看得见道还好,夜晚怎么办?

    山顶上缅工不好找,还是甲方帮忙在井场里打工的缅人中抽出8个人来让我们安排使用。

    缅工集中培训后,其中的4个“兵”分到我这个炮点。他们都是生手,语言又不通,等于4个哑巴。甲方还建议,4个人两两换班,不要让他们太疲劳了。

    白天,我留下两个跟着我张罗,另两个先回去睡觉,晚饭后来换班。

    一切准备停当,等着主机发指令。但主机那头不知在忙什么,就是不开工,眼看天快黑了。

    这几天待井期间,住在营房里被空调吹得腰疼。我找到一棵大树边,那里有一个大坑,可以做我的安全“掩体”。躺下试试,还不错,我要养养我的老腰。

 

    天黑了。井场的灯全都亮起来了。靠近小山包的一张路灯被我们挪到离炮点近一点的大树上,这样炮点上可以借点光。

    刚吃完晚饭,突然听见有人在大声地拖长了声音叫我的名字:“王-----跃,王------跃”。

    是击梭!

    我一调头,看见背后的山坡上跳下来两个熟悉的身影------击梭与扑兔。

 

    击梭与扑兔是在井场里打工的另外两名缅工。

    刚来这个井场时,我还想,这次的缅工里会不会有上次跟过来的?

    晚上散步走到缅人的一排竹棚跟前,注意看了半天,都是生脸。最后在一堆人围着的牌桌上,我看到了他俩。上次来缅施工,是他俩给我们搭的棚,但没有跟着我们放炮。

    我同他们招了招手,他们也认出了我,给我一个微笑。

    

    接下来前几天我们在山洼的炮点搭棚时,正巧甲方也是安排的他俩。

    搭棚子是我和同事老梅一起去的。缅工领会了我们的要求后开始干活了。我闲不住,拿出带来的相机东拍西拍,渐渐的我沿着林中小道向山上攀登。大概老梅觉得我离开的时间不短了,有点不放心,便扯开嗓子叫我:“王----跃…王----跃…”!

    很快我就答应了他,答应完了我并没有回来,因为我发现了一些奇怪的草木昆虫,最兴奋的,是我在山林中发现了很多硅化木。

    早就听井场的杨监理说,这一带的山里硅化木很多,但一直就是没见着。今天偶然被我寻得,自然不肯放过。

    过了一会儿,老梅看我还没回来,又不放心了,又扯嗓子喊:“王----跃…王----跃…”!

    喊着喊着就跟着我的足迹寻了上来,我答应了他,他也不放心,直到真真实实的看到我的身影才停止了呼唤。

    唉,这个老梅,真是太可爱了。

    我只好回头下来。随身带了大大小小的硅化木一堆。

    我将捡来的硅化木给两个缅工看,让他们评价好不好。他们看了连连摇头,叫我扔了,用汉语说:“不好!”。

    我坐不住,又要回头重捡,刚走了没多久,老梅又叫上了:“王------跃…王------跃…”!

    两个缅工在一旁忍不住哈哈大笑,跟着高声学上了:“王------跃…王------跃…”!

 

    就这么连着大声的强化记忆,能不被人记住吗?李阳的疯狂英语也就是这么搞的,这两个缅工从此就记住了我的名字。

    你们叫我的名字,我也得知道你们的名字:“what’s your name?”

    这个听得懂。他们告诉了我他们的名字。

    我拿出从山上捡来的各种各样的东西问他们。时间一长,大家更熟了。

    击梭一边砍竹一边告诉我:“娄(刘)队,不好”。

    我猜他的意思是说,井场上的那个管他们的刘队长,对他们太凶了,不好。

    他说的刘队长,面孔的确很严肃,看样子对缅工比较严厉。

    这是两个非常淳朴的人。棚子搭好以后,我真诚的邀请两人跟我合影,留下珍贵的记忆。

    后来,他们在井场上干活时,只要一见到我的影子,两人便远远拖长了声音喊:“王----跃…王------跃…”!

    于是我也拖长了声音开心地大声回应:“击-----梭…、扑-----兔…”

    可以想见,语言贫乏的两条缅甸小狗与一条中国小狗,在表达互相友好的愿望时或许也只能这样------

    缅甸小狗拖长了声音:“汪汪汪…”

    中国小狗友爱的回答:“哇哇哇…”。

 

    现在,俩人一前一后,跳下山坡,叫着我的名字大步朝我走来,眼睛里声音里分明地跳动着快活的音符。

    他们用手势告诉我,听说我在这个炮点上,为了跟我继续交往,他们将那两个晚上要上晚班的缅工替换下来,让那两个人替他们玩牌。

    我的心里一阵暖流涌过。

    开始放炮了,我担心我现场教的技能他们是否能够掌握好。

    但是,两人一上场我的担心全没了:这是两个熟手,动作又快又好,肯定以前在我们的勘探队前期勘探时做过活。看他们,还自己带了一支手电筒,下药时竟然知道歪着脖子用肩膀夹着手电照明,腾出手来熟练的使用爆炸竿。

    中途,同事姜工来到炮点上发现不对劲,这两个缅工他怎么不认识,问我,我悄悄地告诉他,放心,这两个是老手,我的朋友,来“友情出演”的!

 

    主机传来指令:“参数分析,休息半小时”。

    挂着路灯的大树下有许多大蟋蟀在蹦跳。击梭和扑兔找来几个塑料瓶,开始抓蟋蟀。我以为他们是抓了喂鸡,因为我小时候就干过这事。但很快我就明白了,他们是抓了自己烧着吃的。

    塑料瓶装满了,我们三人在山坡上躺下休息。他们先是互相交谈,后来扑兔渐渐兴奋地转身对我说了起来,也顾不上我是否听得懂,通过他们手舞足蹈的描述,我听出来了,好像是说他们曾经遇到过一只熊…。

    另外,他们还总反复说到一个词:“棉麻”、“棉麻”的。

    警戒线外有井场的翻译来了,我一看来了救星,大声喊:“翻译快来”!

    翻译过来了,我让扑兔重新讲那个一定很有趣的故事。谁知翻译听完后向我解释时,用的是一口地道的老山东腔,唉,累死我了,居然啥也没听明白。

    看样子还得再找一个翻译山东话的翻译呢。算了算了,我也不听故事了。

    我问翻译:“他们老是提到什么‘棉麻’,是啥意思?”

    山东腔冲着我乐了:“嗨,什么棉麻,就是缅甸(Myanmar)的意思嘛!”

    对了,我真笨!

 

    注:

    硅化木也称木化石。数亿年前的树木因种种原因被埋入地下,在地层中,树干周围的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硅、硫化铁碳酸钙等在地下水的作用下进入到树木内部,替换了原来的木质成分,保留了树木的形态,经过石化作用形成了木化石。因为所含的二氧化硅成分多,所以,常常称为硅化木。这种替换作用非常精确,以至于不仅如实体现出外部形状而且还体现出内部构造,有时甚至可以确定细胞构造。这种替换的专业词叫“交代作用”,是指同时发生溶解作用和沉积作用从而使一种矿物取代另一种矿物的过程。硅化木的形成是硅取代木纤维的过程。硅化木也是化石的一种,它保留了古代树木的某些特征,为我们研究古植物及古生物史和地质、气候变化提供了线索。硅化石比较多见,很多国家都有硅化木国家公园。

 

 
    井场:

 

(21)击梭与扑兔

 

(21)击梭与扑兔


    击梭在工作:

 

(21)击梭与扑兔

 

    扑兔在工作:

 

(21)击梭与扑兔


(21)击梭与扑兔

 

    两年前的击梭与扑兔:

 

(21)击梭与扑兔

 

    两年前,击梭给我们搭棚时在山上赤脚砍竹:

 

(21)击梭与扑兔

 

    两年前我与击梭的合影:

 

(21)击梭与扑兔

 

    两年前,击梭的孩子这么大:

 

(21)击梭与扑兔

 

    两年后,击梭的孩子长大了些。每当我在电脑里翻出这些照片浏览时,我会停留在这张照片面前,久久的注视着这双眼睛:

 

(21)击梭与扑兔

 

    两年后,击梭的一儿一女:


(21)击梭与扑兔

 

    两年前的扑兔:

 

(21)击梭与扑兔

 

    两年前扑兔曾经请我吃过他做的青蛙,不知用的什么调料,味道好极了:

 

(21)击梭与扑兔


    林中的植物:

 

(21)击梭与扑兔

 

    这种像花一样的植物寄生在大树上:

 

(21)击梭与扑兔

 

    这是一种什么虫卵?我拿给击梭看:

(21)击梭与扑兔

 

    击梭说什么,我听不懂。他将它掰开了:


(21)击梭与扑兔

 

    这是在林中看到的一个猎人捕小动物的装置,带勾的饵放在半围的竹圈内,竹圈左端地面有一小桩,用来栓住饵料,小动物一旦勾住便不能逃脱:

 

(21)击梭与扑兔


    这是一个什么昆虫?知了吗?

    一天中午,我在炮点附近看到了它。

    我离开时,有一种知了在叫“知...”的同时,还有一种“叮玲玲...”的声音同时响起,起先我以为是两种昆虫在我离开时恢复了叫声。

    但当我再次回来时,两种声音同时消失。我来回反复试验,试图找到叫声的来源,但我没有找到,只找到这样一种知了。但不知刚才的叫声是否是它发出。更大胆的设想,是否这种昆虫能够同时发出两种声音?因为两种叫声同步性太明显了,如果是不同的昆虫是不可能这么准确的同步的。

    或许,我发现了一种新的物种,但是当时我没能完全证实它:

(21)击梭与扑兔


    在山上捡回来的硅化木:

(21)击梭与扑兔



(21)击梭与扑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