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曼德勒的绛红色(2010年5月8日)
第二次来缅施工结束后,我们在曼德勒多呆了两天。就是这多呆的两天,使我们这次出行大开眼界。
我们住在太平洋饭店,早餐免费自助,从7点开始到10点结束。我和同事小贺考虑,大早我们可以先出去转一圈,再赶回来吃早饭完全来得及。曼德勒是缅甸最后一个王朝的都城,去老皇宫的城墙外拍日出,一定很不错。
于是,天一亮我们就出门往西走,来到皇宫的城墙外,刚刚拍了几张风景,就发现附近冷清的街道上慢慢出现了一些化缘的和尚,三三两两穿行在大街小巷之中,很是吸引我们的眼球。于是我们决定不拍日出了,开始跟踪和尚。
第一天早晨嫌拍的不过瘾,第二天,我们又起了一个大早,决定换一个方向,专门寻找这些大早化缘的和尚。
大约向南走过了三四个街口,我们突然看到,四周的街面上正陆续出现一小队,一小队的,穿着绛红色僧衣的,有组织有纪律的赤脚化缘的和尚小队,跟昨天看到的零零散散的情况又不一样了。他们或在整齐无声的行走中,或停在某个似乎是约好的地点等待施主的出现,或正在轮流有序地接受着施主的食物,近处,远处,身边,马路对面,一时间,街面上满眼都是一长串一长串交错移动着的大片的绛红色。
我们两人,渐渐就这么被浸裹在这绛红色的河流之中了,一时兴奋地谁也顾不上谁,二话不说,拉开阵势,赶紧“交火”。
毕竟我们还不是遭遇战的高手,慌乱之中,我们抓住了一些镜头,但也遗憾地失去了许多更好的镜头。
摄影,说到底,是瞬间的艺术,是一门面对稍纵即逝的被摄对象,瞬间做出迅速正确的反应的艺术。在一瞬间,需要找准合适的角度,合适的构图,合适的快门释放时机….
但是,眼前的
“对象”走马灯似的,实在是太多了,前后左右,眼花缭乱,令人窒息,有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有两个都想要最后一个都没捞着的,我无所适从了。甚至有一刻,我感觉到自己已经进入了机械地胡乱按快门的状态。
恨这个828不能连拍,恨这个828反应太慢…,啊,我不知道我何时已开始进入颠狂。
直到人群渐渐离去,街面上恢复了常态以后,我和同事两人才回过神来,单手下垂,把着相机,像提着一挺枪口发烫的轻机枪,轻舒一口气,心满意足地相对一笑。
(刚才还嫌它不能连拍,这会儿竟然又形容它像轻机枪了,啊,毕竟人家是立了汗马功劳的。)
今天太棒了!
5月9日,今天应该是佛教的什么节日吧。
(到过曼德勒,看到过曼德勒的绛红色,就曾经沧海了。后来看到缅甸的城市乡村中零星行走的和尚,再不会激动地将镜头死死地瞄着人家了。有时同事会悄悄在一旁提醒:快照,和尚!我无动于衷,同事不解,实在是被当初的那一顿绛红色大餐“吃腻了”。
后来,当年的12月份,我们再一次来到曼德勒,我再起了一个大早,试图再次遇见那片绛红。但是,时过境迁,依然是那个街区,那个时段,记忆中的大片绛红,在晨风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带着期待,却空手而归。)

孤独的一人走在大街上,左边是汽车,右边是摩托,这幅图好象有一个象征意义:

第一天的早晨,小巷中:

这个老僧,见我拍照,专门停下来面对我,让我拍摄:

这些是施主放在门口准备施舍的食物:

僧人们排队等候:




背后是皇宫的建筑:

可爱的孩子:



由孩子领头,敲着铜器,提醒施主接待:





中午,天气有点热:









远处的一队正在接受施舍,近处的一队等在这里,等待施主出来:

我们这里,这么大的孩子都是少先队员:





















这张背景的墙上是铁丝网,这样的铁丝网防护在曼德勒并不少见,说明社会治安还是不够乐观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