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履行自己的“达摩”(2003年10月10日)
清晨,我起得很早,一人独自出来散步。
“当——当——当…”
刚走到村头,突然听见寺庙里传出了一声接一声的从容平缓的钟声。
没多久,只见村民们纷纷手拿供品,三三两两地慢慢从各自的家中走出,往庙里汇集。我突然悟到,这大概就是李老师说过的非常隆重的佛教节日——怎能错过!赶紧回来喊醒大家前往。不懂泰语,看看热闹也行。
我举起相机——嚓嚓嚓…
全景:寺庙广场上村民们正排着长队往供桌上献上供品。
特写:虔诚的村妇正在供桌边添放供品,供品有饭团、鲜花、糕点、水果…
广角:会堂,显得有些拥挤,并不断有人加入,扩音器中正在讲解着佛经…
嚓嚓嚓…
难得一见的泰国乡村佛门盛事场景,我要一一尽收“囊”中。

寺庙广场上村民们正排着长队往供桌上献上供品。

会堂。

广场上。

寺庙一角。

会堂。

会堂坐不下了,就坐在墙边。
仪式还在一项项进行着。人太多,会场坐不下。走廊和墙边的地毯上,也坐满了打坐听经的村民。
我一边寻找着目标、角度,一边构图、欣赏、思量:这是一块有百分之九十几的人信奉佛教并以佛教为国教的佛国圣土,是善男信女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家园,我是置身于那个遥远的“西游”故事里了吗?
我将镜头对准了一个小家庭:爸妈一左一右,中间的小男孩学着家长的样子双手合十,盘腿坐在会场边的地毯上,一脸稚气。
我按下快门。一抬头,有人微笑着在向我招手。
谁?是男孩的妈妈,她看见了我在给他们照相。她指指身边的空位,示意我也像他们一样。
一个不错的建议。
我立刻起身前往,脱鞋,盘腿,双手合十,跟村民一道去聆听大师的教诲。那人见我坐定,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三口之家。

我起身前往,脱鞋,盘腿,双手合十,跟村民一道去聆听大师的教诲。
我闭目静心修养。片刻,我睁开双眼,以“慈眉善目”再看眼前的世界:
两只母鸡众目睽睽下飞上了院中的供桌,怔怔地望着满桌的米饭贡品,不离不弃,村民毫无反应。

母鸡众目睽睽下飞上了院中的供桌,怔怔地望着满桌的米饭贡品,不离不弃,村民毫无反应。
一个蓬头垢面的精神病患者在人堆里乱钻乱窜,满嘴胡言,众人视若不见。
四五只公母“幸福”狗,在眼前争风吃醋,满院撕咬。有一只落荒而逃的公狗眼看着被“情敌”逼上了“绝境”——从楼梯逼向二楼阳台(庙里有一个两层楼的房子),又被逼到阳台栏杆的外侧。可怜它后腿一滑,竟只靠两只前爪夹住两根栏杆。从背后看去,像个光屁股的顽童,挂在半空晃悠,上不上,下不下,模样可笑。它的爪子毕竟不像人的手能握住栏杆,最终坚持不住,从阳台上轰然坠下,砸在楼下的一张桌子上,惨叫着逃开了,引来打坐的众村民会心的一笑。
更为“抢眼”的是,寺院一侧,一间堆放多余供品的厢房中,有一群来历不明的人在哄抢堆放的供品。说他们是乞丐吧,衣着整齐,不像。似乎称呼他们为“抢食者”更恰当。只见他们纷纷将抢来的食物往手中的大蛇皮袋中猛塞,然后背出寺门,往各自的摩托车上一放,油门一踩,在村民们平和的目光注视下扬长而去。

一间堆放多余供品的厢房中,有一群来历不明的人在哄抢堆放的供品。

“抢食者”。我来拍照时已经稍晚了,最早时食物堆得像小山,现在已是尾声了。
据说,泰国佛教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包容性。在泰国,佛教作为一种哲学,而不仅仅是一种宗教,在泰人个性形成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在泰人对具体事物的反应上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尘世纷乱,宽容的泰人却能保持心态平稳,眼前的一幕是否正好说明了这个特点?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外国人在泰国的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乞丐:“你在干什么?”,他告诉说:“我在履行我自己的达摩”。
我想,面前这些打坐听经的村民们、鸡、狗、精神病患者,以及那些乱哄哄的“抢食者”们,他们也都是在各自履行着自己的“达摩”吗?

资深村民。

厢房墙上的佛教故事之一,劝人改恶从善。图的上方表示:(如果)偷牛;图的下方表示:死后要受的惩罚。

厢房墙上的佛教故事之二,劝人改恶从善。图上方:(如果)对丈夫不忠;图下方:死后要受的惩罚。

厢房墙上的佛教故事之三,劝人改恶从善。图上方:(如果)杀生;图下方:死后要受的惩罚。
早饭后,再次来到村头,看到庙对面的小学里,孩子们一队队正向庙里走去。原来佛节还没有结束呢。会堂里现在坐满了孩子,今天上午玛卡小学各年级各班的孩子们要轮流来这里听庙里的和尚讲泰国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呢。

上午,玛卡小学的孩子们轮流听庙里的和尚讲泰国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课”。

看见我这个老外给他们拍照,全都不认真听讲了,连老师也不例外。

课堂上。
注:
“达摩”(dharma)一词来自梵文,在中国佛教典籍中被译为“法”。达摩是印度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概念,它有许多含义。从广义上说,它是指事物存在的法则,或事物内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从伦理学角度说,它是指人们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以及应当履行的社会义务。印度教运用“达摩”一词,多指伦理道德的观念。印度教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达摩”,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和社会义务,只要每个人都严格按照自己的达摩行事,社会就可以达到和谐和统一。在印度教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这种“达摩”观念在印度人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印度独立后,许多坚持传统文化的印度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提倡发扬“达摩”的思想,以抵制西方思想文化的侵袭。
达摩(人物),全称菩提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他生于南印度,婆罗门族,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梁朝时,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魏,到处以禅法教人。后在少林寺后山面壁九年得悟大道和高深武艺。其经历充满传奇性和戏剧性。
随着禅宗在中国的发展,达摩逐渐成为传说式的人物。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写经、度僧、造像甚多。传说达摩到金陵(今南京)后,梁武帝很自负地询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达摩即渡江入魏。
达摩晚年的事迹,各传都未明确记载。后人传说他遇毒而逝,葬于熊耳山(今河南宜阳县),但又传魏使宋云自西域回国时遇达摩于嵚岭。达摩手携只履翩翩独逝。所以又有“只履西归”的传说。
另:
回“自留地”贴,补发图片:

这一张男性比较集中。

这一张右二是本人,背景里有一些男青年。大概今天是周五,许多男人要上班工作,没时间吧。

佛节散场了。骑摩托车的是那个卖烤癞蛤蟆的店主。
加载中,请稍候......